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2-06-29 15:0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读书心得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读书心得6篇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读书心得篇1

学习《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心得

在近日党中央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中明确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新条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洞察世界文化发展大势,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宣传思想工作“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我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要贯彻新条例要求,“展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最关键的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明确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

1、新时代新中国,需要我们讲好故事。欣逢新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好戏连台,好故事比比皆是,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新时代的新要求,积极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强起来的新故事,讲好13多亿人民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勇于追梦、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故事;
用真实的事例、贴切的语言、鲜活的镜头记录人民群众的生动故事,把人民坚决拥护党的喜悦心情讲好,把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生动实践讲好,同时,不回避问题,真心实意为人民解疑释惑,让人民群众认识更清晰、心里更亮堂,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通过讲好一个个中国故事,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2、复杂国际形势,需要我们讲好故事。世界舞台,中国传唱。进入新时代,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征程,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收获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怎么讲好自己的故事、传播好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自己,是一个时代的课题。面对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猜疑、误读、误导,甚至恶意中伤和丑化,我们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原则,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阐释好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世界意义,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发展成就,阐释好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及其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用西方学者和民众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解释中国问题,创新中国故事的对外话语表述,让国外受众想了解、听得懂、愿接受,从而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3、推进外宣工作,需要我们讲好故事。“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从毛泽东同志向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人讲述“延安故事”,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故事介绍中国道路和共建美好世界的理念主张,善于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今天,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我们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同时,要采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生动鲜活讲,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入情入理讲,平等待人、虚怀若谷、真诚亲和讲。

二、了解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1、讲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既要宣介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是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我们就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文化扎根全球、造福人类的目标。同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不能厚古薄今,更要注重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入情入理,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

3、讲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是学习榜样。作为中国故事“第一讲解人”,习近平总书记以身示范,在诸多外交场合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播中华文化、阐释中国理念、传递中国友谊、展示天下情怀,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他由诗人岑参“长安城中百万家”,讲述唐宋时期中国城市文明曾经的辉煌,回顾古代中国的灿烂业绩,着眼近代中国的落后屈辱,分析当代中国的弯道超车,展现了总书记政治家的宏阔视野,让人真切体会“中国奇迹”的来之不易;
他讲了三位中国华侨冒险救出12名刚果邻居的故事,阐述两国人民的情谊;
他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递中国外交的义利观;
他讲“新狮子论”,巧妙反驳了“中国威胁论”……他讲亲身经历,也讲历史故事;
他讲传统友谊,也讲最新进展……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经他娓娓道来,“具有令人震撼的思想力量、直抵人心的人格力量、平易近人的语言力量”,讲出了中国魅力,征服了世界的听众。

三、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1、讲故事、展形象,就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故事,既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宏伟事业,也要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点滴瞬间,还要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以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良好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真正实现把中国故事讲遍世界,把中国声音传遍全球。

  2、讲故事、展形象,就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传播好中国声音,既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要传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站在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宣传思想文化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五点要求,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中国理念,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读书心得篇2

第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创立和投身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从 1921年成立,到1997年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走过了76年的奋斗历程。在76年的奋斗历程中,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前一阶段28年,后一阶段48年。


前一阶段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后一阶段是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解1927年和1934年再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全国有党员五十几人。在党的创立时期,中国共产党投身于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成立了公开做职工运动的总机关,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总部原设在上海,后来迁往北京,张国焘、邓中夏曾先后任主任
下设北京、武汉、湖南、广东、上海等地方支部。此后的两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中国工人运动。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工人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持续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在300000万以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香港海员工人罢工、安源铁路工人罢工、开滦煤矿工人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等。通过这个时期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密切了同工人阶级的联系,党的自身建设也由此得到加强,党在工矿企业的基层组织也开始建立起来。这个时期的斗争,也给党提供一些重要教训: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仅仅依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斗是不够的,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阶级不能享受起码的民主权利,几乎所有规模较大的工人斗争都受到反动军警的镇压,因此,为了争取革命的胜利,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仅仅依靠罢工这个武器,主要进行合法斗争,是不行的。


  1924年至1927年,中国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军阀祸国殃民的大革命。这场大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场大革命的胜利开展是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实行政治合作的结果。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曾给善良的中国人带来了希望,可是,这种希望很快地就破灭了。到达20年代初,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掠夺;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成为国内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现象。打倒侵略中国的列强,打倒祸国殃民的军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当时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及其操纵下的军阀是一个强大的反动势力,靠少数人的孤军奋斗或少数人的各自为战都难以把它们打倒。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等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毕竟比较少,为了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路线。广大农民自然是最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有可能参加这个战线,因为它们也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这是中国民族革命的重要特点。正是从当时的这种国情出发,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大体上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中国国民党。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


  国共合作实现后,很快形成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在全国各地积极创立和发展国民党的组织,发动并领导了各地的农民运动。在国共合作下,着手建立了一支革命武装。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国民革命思想在全国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国共两党合作完成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工作。1926年,国民革命军发起了以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为直接打击目标的北伐战争。半年之间,也就是到了1926年年底,北伐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北伐军所到之处,军阀统治被推翻,工农群众运动立刻以空前的规模迅速高涨起来。可是,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思想和行动均落后于形势。党的领导机关在北伐过程中忽视了军队的争取,片面地着重于民众运动。蒋介石趁机加强了军队和政权的控制。国内反动势力以蒋介石为中心集合起来,革命阵营中的分裂趋势开始明朗化。这时,在中国共产党内,对革命阵营中随时可能发生破裂的严重局面,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要预备我们的力量,去组织民众,强固民众的势力,竭力防止大的斗争的发生。一种意见是一味对国民党迁就妥协退让,看不见国民党将要对共产党举起屠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搜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也叛变了革命。在这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但这次大会没能满足全党的期望。党内占领导地位的依然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中共党员从近6万人减少到1万多。


  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第二部分 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

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之后,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开始了用枪杆子夺取政权的伟大斗争。发动土地革命和开展游击战争。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为代表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会议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八七会议一结束,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了广州起义和其他各地的一些武装起义。武装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南昌起义的一部分力量在朱德和陈毅率领下上了井冈山,实现了朱、毛红军会师。毛泽东在井冈山,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和朱德等领导红军与蒋介石的军队进行了灵活机动的武装斗争,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一、二、三、四次军事围剿。


  当朱毛领导的游击战争越打越漂亮的时候,中共中央领导层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也越来越严重起来。一方面是”左”倾冒险主义,一方面是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闭眼不看中国革命的实际,只知道奉行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中的教条。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不到实行,反而备受排斥和打击。又兼敌我寡众悬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第一方面军不得不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转战陕北。王明的”左”倾错误造成的失败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都受到极大损失。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并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首先举起团结抗日的旗帜,伸张民族大义,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武装,在八年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烽火中逐渐发展壮大,到1940年底,党领导的军队由抗战开始时的5万余人发展到50万人,还有大量地方武装和民兵。抗日根据地发展到跨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加上陕甘宁边区共17块近1亿人口。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从1942年开始在全党进行整风,这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收到了巨大的成效。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总结了历史经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政府依赖美国帝国主义援助,拒绝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在国民党统治区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各阶层人民斗争的有力配合下,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积极合作下,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经过3年多的战争,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消灭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震惊中外的大事变。

前两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民主革命在五四运动以后已经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
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
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部分 新中国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新中国建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这一天下午,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开国大典之前即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一致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等。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新中国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采用公元纪年;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

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和组织这场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政权的重任。

面临问题

建国伊始,党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军事上,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负隅顽抗。经济上,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此外,党也面临着因革命胜利而可能滋长的骄傲自满、享乐腐化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社会主义改造

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根据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各项基本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

新中国一成立,就先后与苏联及欧亚十多个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建国后的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在新解放区,人民解放军进行大规模的剿匪作战,歼灭土匪和武装特务260余万人,使旧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而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的匪患得到根绝。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在各新解放地区迅即建立临时的过渡性政权——军事管制委员会,镇压反革命的破坏活动,接管国民党的一切公共机关,维护社会秩序,帮助各地召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和建立地方人民政府。

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改造了旧中国留下的教育科学事业,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则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也有缺点和偏差,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但总的看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党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观点。党的八大前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的富于创造精神的方针政策,使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有了良好的开端。党中央在六十年代调整国民经济过程中陆续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商业、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分别规定了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具体政策。所有这些,都是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当然,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由于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由于国内建设任务的艰巨繁重,由于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现成经验,使党在探索过程中难以避免曲折。这一时期的失误及其深刻教训,对党以后的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1958年,毛泽东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在领导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时,他提出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

第四部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82年9月,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党的十二大召开,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在思想上,坚决冲破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各个工作领域获得了生气勃勃的创造力量。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结束了长时期的社会动乱,实现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正在逐步健全,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关系重新获得加强,爱国统一战线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班子得到了调整、整顿和加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9月邓小平至信中共中央政治局请求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这十多年间,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1989年11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邓小平是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领导人,在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十年来,在党和军队工作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方面,在努力实现和平统一祖国和外交活动方面,邓小平都是当之无愧的总设计师。在以他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期。几十年来的革命实践表明,邓小平同志不愧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我们党、国家和军队久经考验的领导人。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的一系列的观点和理论,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9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为贯彻十四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建设、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做出了规划和部署。在以江泽明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从十四大到十五大,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
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把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的大会。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读书心得篇3

《中国共产党简史》电子书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1. 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和辛亥革命
   2.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4.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5.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大革命的失败
  第二章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2. 革命运动的复兴和红军反“围剿”的胜利
   3. 王明“左”倾错误和革命运动的挫折
   4. 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5.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第三章 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2.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3.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
   4. 加强根据地建设,开展整风运动
   5.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第四章 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1. 重庆谈判和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2. 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开展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3.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和土地制度的改革
   4. 伟大的战略决战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5.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人民政协的召开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 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和巩固
   2. 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全面展开,国民经济的恢复
   3.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
   4.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第六章 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 党的八大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和全党整风
   3.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纠“左”过程中的曲折
   4.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和政治上“左”的错误的发展
   5.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十年建设成就
  第七章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1.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面内乱
   2. 林彪集团的覆灭和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
   3. 同“四人帮”的斗争和1975年的全面整顿
   4. 粉碎江青集团的胜利
  第八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1. 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2. 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3. 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4. 拨乱反正任务胜利完成
  第九章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党的十二大和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对外关系的调整
   3. 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基本路线
   4. 经济上的治理整顿和经受国内外政治风波的考验
  第十章 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 邓小平视察南方和党的十四大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
   3. “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4. 党的十五大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5.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6.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后记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救国图强真理、开辟民族振兴道路的90年,是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创造辉煌业绩的90年,是历经千锤百炼、深受人民拥护的90年。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建设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剥削制度,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铁的事实已雄辩地证明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读书心得篇4

中国共产党简史

同志们好

受组织部的委托,由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可划分三个大的阶段。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诞生,是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人民八十九年的奋斗、求索,开拓出今天的大好局面,的确来之不易。

第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一、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和辛亥革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这样,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可是,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也好,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也好,鼓吹爱国救亡和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也好,号召“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也好,一次次地都失败了。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此结束,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并为此后革命斗争的发展,特别是为后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它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孙中山因领导这场革命而成为二十世纪初期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失败了。它的失败,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他们逐渐觉悟到必须另外探寻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后改为《新青年》)杂志,由此掀起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狂飆。新文化运动中,西方的各种政治学说和社会思潮纷纷涌入。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各种各样的“主义”中寻找着各自的信仰。在这众多的主义和思想中哪一个能给中国带来光明。

  就在这个时候,从俄国传来了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反复比较中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后,在中国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李大钊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的兴起已不可避免。这场革命以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为起点。1919年 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掀起爱国风暴。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一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这些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骨干。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参加会议的共13名代表,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会议。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大会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二大就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章程。
  从1922年1月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和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13个月时间中有30多万人参加的100余次罢工,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也让中国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决心与共产党合作。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中国共产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三大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此开始。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五、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大革命的失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这场大革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工农群众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党还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尤其是通过革命胜利和失败的反复,党经受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

     第二章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从南昌起义到革命运动的复兴及革命运动的挫折
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原来生机勃勃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经过一系列新军阀混战,建立起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实行极其残酷的镇压。仅 1927 年到 1928 年上半年,就屠杀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33.7 万多人。大革命失败的现实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上了残酷的一课,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多年以后,毛泽东对外国朋友说,我们原先都不是拿枪的,都是爱和平的人,有种地的、有做工的、有当教员的、有做生意的,我是当小学教员的,我没有准备拿枪去打仗,毛泽东将武装革命形容为“逼上梁山”。“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1927 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二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8 月 7 日,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这次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党指明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9 月,毛泽东同湖南省委领导了湖南、江西边界的秋收起义。随后,湘鄂赣粤各地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先后爆发。自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到 1928 年,党在全国各地领导武装起义 100 多次,这些起义,有一部分很快地失败了。它们的失败证明:在中国的情况下,企图通过城市武装暴动或攻占大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行不通的。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组织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通过三湾改编,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并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

1927 年 10 月,秋收起义的部队转入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 年,朱德带领起义的部队到井冈山会师,创立了红军第四军,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随着根据地的逐步稳定,1928年5月至7月,在边界各县掀起全面分田的高潮,年底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在实行土地革命的地方,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援红军进行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到 1933 年,全国红军发展到 33 万人,共产党员也从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的 1 万人发展到 30 多万人。从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原则,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走向复兴,关键在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把立足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事业,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长期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尽管革命的发展还会遇到挫折,但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最终走向胜利的。

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党中央在城市站不住脚, 1933 年,被迫撤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 “ 围剿 ” 失败,红一方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在 1934 年 10 月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王明冒险主义造成的这次严重失败,使全国红军由 30 万人减少到 3 万人左右,共产党员由 30 万人减少到 4 万人左右。导致除陕北以外各根据地的丢失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的严重破坏,给党和红军造成巨大损失。这个教训是惨痛的。

二、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批评了党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 1936年纵横十余省跨越二万五千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延安,本是黄土高原上一块贫瘠的土地,自从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它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逐渐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制高点。正是在这片沟壑纵横,连生存都很艰难的黄土地上,发出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声音,培育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思想。它所散发的精神气息仿佛一块磁石,吸引着每一个有理想的中国人。

第三章 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

1931年9月18日深夜,根据不平等条约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了进攻。四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东北人民陷入亡国惨痛之中。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日本侵华事件。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

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党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敌后战场的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对稳定全国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是中国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条件。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失守后,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日军将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军事进攻主要对象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抗日力量肩负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执行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促使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人民军队的主力,由抗战开始的3万多人,发展到120多万人,共产党员由抗战开始的4万多人,发展到121万人,使我们党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

1942年2月到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其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它是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一个创造,是增强党的战斗力的一次成功实践。它所积累的经验对党的建设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整风运动为党的七大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抗战接近胜利的前夜,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是七大的历史性贡献。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是党总结中国近代特别是建党以来经验作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决策。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它在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对全党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大会以后,全党紧密团结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贯彻七大路线,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取得了自1840年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被日本占领的台湾省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为世界发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第四章 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一、争取和平的努力和内战的爆发

中华民族经过浴血奋战赢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又面临着建什么国的斗争。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会议达成五项协议,提出要建立国民政府委员会。但是中国人期盼已久的和平建国并没有到来,1946年6月底,蒋介石依赖美国的援助,拒绝我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二、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和土地制度的改革

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作战,人民军队先后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的变化,双方兵力装备实力距离逐渐缩短。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国民党军队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人民军队由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国内革命战争中所处的战略防御地位。这标志着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它旗帜鲜明地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近9000万农民分得了土地。这是一场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翻身的喜悦直接到达每一个农民的心头,而农民的力量正是可以决定中国命运的力量。广大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三、伟大的战略决战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地分析战争形势,以宏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正确把握战略决战的时机,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不同战场的特点制定作战方针,从1948年9月开始,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作战, 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在中国大陆22年的统治被宣告结束。

四、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人民政协的召开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为最后打败蒋介石、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重要准备。1949年3月,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全会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和来自全国的民主党派、民主团体及无党派人士共商国是。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庄严地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在会上,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宋庆龄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跃进”,民盟中央主席张澜说:“从今天起,中国人民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

这次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展示了新中国的宏伟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临时宪法作用,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大宪章。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和巩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项历史任务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愈战争创伤,调整旧中国的经济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使年轻的共和国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的封锁和颠覆活动。在党的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各方面建设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在 1956 年 9 月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们党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由于生产落后而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此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 “ 文化大革命 ” 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十年中,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增长了 3 倍,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七年的 4.9 倍。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1957 年,毛泽东同志也曾提出了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问题。但是,毛泽东现场在此之后的一个时期内,逐步夸大了确实存在的阶级斗争的严重程度,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随后发展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致使在不少场合混淆了敌我,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终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

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这是一场值得中华民族永远记取的悲剧!

为了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年轻的共和国曾经经历过如此艰难的历程,而正是为了国家的真正独立和富强,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建设新中国的探索也完全没有停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尤其是在外交领域,在与亚、非、拉国家的友谊不断加深的同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开始摆脱冷战思维的禁锢,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赢得了广阔的空间。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就在尼克松访华的4个月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几年后,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对此评价说: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的功绩。

  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不愧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后半生,领导党和人民抵御来自国外的威胁和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重要的历史功绩和探索的首创精神,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他在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大的弯路,这是应该引为沉痛教训的。全面评价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磨灭的。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一、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经历了十年磨难和挫折之后,人们开始企盼着新的生活快些到来。但是,很快出台的“两个凡是”,再次让人们陷入困惑,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还要继续走“文化大革命”的老路?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剑锋直接指向“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引起了提出和支持“两个凡是”的人的强烈反对,认为文章政治是反动的、理论上是荒谬的。

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此在全社会展开。这场讨论冲破了长期形成的个人崇拜的思想禁锢,有力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二、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现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这个重大历史关头所召开的一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三、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对建国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并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决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明确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是第一次对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的初步概括。《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它推进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党的十二大和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经过几年改革开放的尝试与探索,一个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在1982年9月1日至11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了出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旗帜,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要进行体制创新必须有制度的保障。1982年“文革”中被破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终于得以完全恢复,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中国的政治生活在宪法的保障下逐步回到正常轨道。

1984年10月20日,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联系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重大突破,。这就为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扫除了许多障碍,同时也为后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从理论上作了重要的准备。此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与此同时,农村改革继续深入。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科学技术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提上日程。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等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后称“八六三计划”)。邓小平等领导人很快作出批示。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发展高技术的“八六三计划”,我国的科技事业得到极大推动。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继四个经济特区后,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先后开放,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走在前面的仍是经济特区。是中国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地区。

三、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概括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还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交替

从1989年6月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11月的五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顺利交替,保证了党的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国家的稳定,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够继续前进。这是党在政治上高度成熟、组织上坚强有力的明证。
第三章 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邓小平视察南方和党的十四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党和国家的发展处于又一个紧要关头。
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的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

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一些人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社”还是姓“资”的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动摇。在此关键时刻,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坚定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断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在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地、明确地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他在谈话中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坚定了人们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构想,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92年,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具体部署一个城市的经济建设工作,从此,这个中国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浦东开发和许多同样发端于1992年的经济事件一道成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中国全力起飞的写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定,在给中国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的同时,也为政府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无论是国有企业改革还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积极探索,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一步步深化。

四、党的十五大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1997年2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去世,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感谢他带领中国人走上富强的道路,这一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十五大就明确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十五大更进一步提出了三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问题做出了新的论断。

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继承邓小平遗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我国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以这次大会为标志,党进入了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上一个重要而积极的力量,在应对共同的危机中这份力量更是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很快波及整个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造成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缓解这场影响全球的风暴承担了风险,付出了代价,作出了积极贡献。全世界都看到,中国的确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稳定因素。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进一步提高。
1998年夏天中国的长江、嫩江、松花江爆发全流域性大洪水,使江汉平原数千万人的生命和整个长江中下游面临巨大的威胁。灾难面前再次显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中国军民共同谱写的抗洪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

事非经过不知难,无论是应对经济领域的危机还是自然界的灾难都需要坚实的国力,发展始终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经过五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1997年这一年中国创造了75000亿的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也创纪录地达到近1400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排名第十的贸易大国。这一年,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人们开始体会几千年来所向往的小康生活。这一年,中国国旗在香港冉冉升起,这片一百年前被迫割让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这是“一国两制” 构想的伟大胜利。两年后,澳门也顺利回归祖国。

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再次提速。要尽快完善国内体制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就必须到国际市场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否则我国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就很难更快地推进。北京时间2001年11月10日23时38分,随着击槌敲响,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有人说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刻,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世纪之交,中国人不仅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强壮了筋骨,初步展现出一个发展中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且还赢得了举办世界上最重要体育赛事的荣耀。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上,北京获得了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这对刚刚跨进新世纪的中国来说是一件颇具象征意义的盛事。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党的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会议选举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十六大不仅总结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而且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使得中华民族燃烧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复兴之梦,获得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目标。

第四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全体人员冒雪前往西柏坡学习考察,在这里,胡锦涛提出,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重要执政理念,几个月后这一执政为民的誓言化为了带领全体民众共渡难关的具体行动。2003年春天,一种被称为非典型性肺炎的呼吸道传染病在毫无预兆的情形下肆虐成灾。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这场春天降临的全球性瘟疫,终于在夏天到来时被送走了,中国,赢得了胜利,当这一年结束的时候,人们发现中国的胜利还不仅仅是打赢了抗击非典一战。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点整,38岁的航天员杨利伟带着一个民族的梦想起飞,浩瀚的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访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就在这一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并首次进入世界贸易前三强,联合国的报告称: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居世界各国或经济体之首,而且正日益成为重要的进出口国。在举世瞩目的成绩面前,中国人并没有自满和沉醉,而是更加从容冷静地思考着未来。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中国人的目光必须看得更加长远。

2003年时,中国有劳动力7亿4千万,进城的农民工约有2亿,除了每年增长1000万人的就业压力,中国农村还有近3000万人需要解决脱贫问题,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大,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环顾世界,发展的命题困扰着所有国家,经济全球化在给世界带来急剧变化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环境、资源、疾病等全球性危机。

肩负着民族复兴这一伟大使命,2003秋天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个令世人耳目一新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来自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也是中国基于全球发展的一种选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辽阔神州掀开了激荡人心的发展新篇。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6年的深秋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开始全面部署。从2003年的春天出发到2006年的秋天,一条促进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每一个中国人。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人民以及人民的利益作为本,努力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解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一直是执政党的头等大事,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惠民的政策措施,约9亿农民得以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从2004年开始,惠农政策的力度透过中央一号文件一次次加大,2006年1月1日农业税被正式废止,中国农民告别了已有2600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

十六大以来,中央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到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
从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到缓解就业再就业难题;
从提高个税起征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到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一条条泽被民生的举措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新世纪,新阶段,两岸关系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2005年4月30日,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隔六十年,海峡两岸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的手又一次握在了一起。这一年,台湾亲民党和新党领导人也相继到访大陆,两岸政党交流史和两岸关系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两岸关系逐渐“融冰”,海峡两岸合作交往日益密切,让炎黄子孙无不欢欣鼓舞。

三、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人民历经100多年的艰辛探索而开辟的民族复习之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人员伤亡之多,破坏之严重,就在难度之大历史罕见。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抗震救灾工作迅速有效展开。地震过去不久,总投资达一万亿元的国家灾后重建计划出台,全国对口支援方案确定。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灾区人民将在废墟上重新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2008年8月8日,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健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第一次登上了奥运金牌榜的榜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册上从此深深烙下了彤红的中国印。当世人还在惊羡北京奥运的成功时,中国人又开始了自己的巡天之旅。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成功。“神七飞船”载着三名中国宇航员腾空而起,飞向太空。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飘出船舱,开始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翟志刚这一小步迈出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重大跨越。它向世界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就在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轻松进行太空漫步时,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扩大蔓延。这场“金融海啸”随后迅速向世界波及,世界金融市场继续急剧动荡。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
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
粮食产量5308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
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实践再次证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回首过于的100多年,历史发生了沧桑巨变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事实有力地证明:只有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朝着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迈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读书心得篇5

《中国共产党简史》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而编写的一本普及读物,全书10章16万字,分为三个部分:从党的创立到新中国的成立;
从开国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全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走过的八十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今天阅读这本书,我们把它和喜庆建党90周年联系在一起,会有更多新的感悟。其中之一就是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党的历史是一部挫折史。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样:新生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反动派,帝国主义他们的铁蹄无时不在践踏这党的身躯,这一切都让我们党的革命历程无比艰辛。林彪的覆灭,左倾思潮的纠正,粉碎江青集团的胜利,无一部诠释着党的成长,党的壮大!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啊!全国人民站在党的肩膀上做了主人。我们的党不再是过去弱不禁风的党,而是成熟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决定这场胜利的不是多和寡,是人心的向背。

救国救民是党的责任,他以坚韧的品格顶住国内外的各种压迫,撑起了共和国的一片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走向和平,走向民主,走向今天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视察南方和党的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香港、澳门的回归,无一不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提到这些,我们要自豪的说:我们有能力,也做到了。挫折使我们的双臂更加刚毅,困难使我们的脊梁更加挺拔。

读《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史道路,并不是笔直平坦的,而是历经奋斗的流血牺牲、探索的艰难困苦和失误的严重挫折,创造出一个又有一个的辉煌。 正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的指出:青年人要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然而,争取自由和解放的确是危机重重,尽管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北洋战争的胜利进军,但四一二叛变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势力血腥镇压革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并对共产党进行疯狂的围剿。这并没有是共产党员放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面对多次反国民党围剿的失败以毛泽东为首的我党的许多杰出领袖,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斗争中,开始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成功地保存、恢复和发展了革命的力量。 八年艰难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都有利的见证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之后,党的八大明确指出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党内同样出现了严重左倾错误,并由此导致了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产物——文化大革命。  1976年10月,我们党一举粉碎“四人帮”,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讲话中关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的重要论断,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由此,推进了改革开放的展开。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等都促进了的快速发展。  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前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又相继提出了与我们社会相适应的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脚步。  通过这次学习,我学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是一次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的。搞革命要结合,搞经济也要结合。只有牢牢把握时代的节奏,并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和中国的发展和腾飞。  回忆这艰苦路程,回眸过去的血雨腥风,几多曲折,几多泪水,几多磨难。从此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便在这片中华大地上,历经了步步艰难,步步坎坷,大渡桥的铁索,卢沟桥的炮火,万里雪山的飞崩,无际草地的漫长,可我中国共产党人没有退缩“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一步一步我们走过来了,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成功,哪一个不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哪一个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金秋硕果?这中间无数的党员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髓,我们当代青年需要的就是这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的精神。学习先辈党员为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我们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关心国家未来,为国家繁荣昌盛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星星之火,到燎原的烈焰,那是因为我们的党是一切为了劳苦大众谋福利的政党,我们的党是最无私的政党。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有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任长霞为保一方平安,劳累牺牲在工作的一线。5.12汶川大地震后不久,温家宝总理不顾生命危险,迅速赶到灾区,代表党和人民慰问灾区人民,让他们鼓起勇气重建美好家园„„  党用其行动证明了他的能力,显示了一代共产党人的品格。勇敢无畏、奋发追求、勇担重任、无私奉献„„是中国共产党的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魂!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没有了抱负,没有了志向,做事半途而废不敢超越。党告诉我们,只有敢于在逆境中磨练的人,有抱负的人才会拥有辉煌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党的阳光下一起奋斗,在人生的道路上,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齐心协力,共创美好明天!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回顾百年历程,精辟论述了爱国主义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真诚召唤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共同奋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古老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民族苦难空前深重,爱国主义传统在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奋斗中得到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时代进步洪流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爱国主义旗帜始终在民族复兴征程上高高飘扬。100年来,一代代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沉忧患、对现代化理想的美好憧憬,不怕艰难困苦,甘于牺牲奉献,“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读书心得篇6

《中国共产党简史》目录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和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大革命的失败

第二章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革命运动的复兴和红军反“围剿”的胜利

王明“左”倾错误和革命运动的挫折

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第三章 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

加强根据地建设,开展整风运动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第四章 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

重庆谈判和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开展第二条战线的斗争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和土地制度的改革

伟大的战略决战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人民政协的召开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和巩固

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全面展开,国民经济的恢复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第六章 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党的八大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和全党整风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纠“左”过程中的曲折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和政治上“左”的错误的发展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十年建设成就

第七章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面内乱

林彪集团的覆灭和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

同“四人帮”的斗争和1975年的全面整顿

粉碎江青集团的胜利

第八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拨乱反正任务胜利完成

第九章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二大和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对外关系的调整

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基本路线

经济上的治理整顿和经受国内外政治风波的考验

第十章 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邓小平视察南方和党的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

“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党的十五大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宣传工作 简史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读书心得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读书心得 宣传党史的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