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及启示4篇

发布时间:2022-12-28 14:00:06 来源:网友投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及启示4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及启示 党的奋斗历程对我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党的创立初期(1921.7-1923年)二、国公合作,第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及启示4篇,供大家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及启示4篇

篇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及启示

奋斗历程对我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党的创立初期(1921.7-1923年) 二、国公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初-1937.7) 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 四、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 五、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8-1949.10)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0– 1978.10) 七、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 (1978.12)

 一、党的创立初期(一、党的创立初期(1921.7-1923 年)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情况在旧中国,最早向国内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据现在查到的文献看,早在十月革命前,1899年广学会办的《万国公报》第2、3、4月的第121期和123期上,刊载有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的英国进化论者颉德的《社会进化论》第三章(题为《大同学》),在该文中,曾两次出现过马克思的名字。1902年,梁启超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称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1903年在《二十世纪之巨灵托拉斯》一文中,他又称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之鼻祖”,以后他还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过马克思和引用过马克思的话。1912年,孙中山写了《社会主义派别及批评》一文,他称赞马克思是社会主义圣人,是科学派社会主义,并赞赏马克思的《资本论》。1912年,《新世界》杂志上,以《理想社会主义与实行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标题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整本书籍译成中文。总之,到20世纪初,在国内先后有几十种刊物都刊登甚至整章整节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名著。

 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开始真正的传播1919年10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的理论作为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

 二、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4初-1927.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是1924 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称这段时期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简称“大革命时期”。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称这段时期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简称“大革命时期”。

 1 、党的四大召开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谭平山、周恩来、彭述之、张太雷、陈潭秋、李维汉、李立三、王荷波、项英、向警予等20人。代表着全国994 名党员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准备迎接大革命的高潮。陈独秀主持了会议,并代表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维经斯基在会上作了关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状况的报告。出席1924年6、7月间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的中共代表,向大会作了关于共产国际五大的情况和决议精神的报告。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2、党的五大召开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亦称“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亦称“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战争”, 系指1927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系指1927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

 四、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12月,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2月9日爆发了学生爱国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五、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8-1949.10)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开国大典上举行的阅兵式

 七、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78、12-)

  1978年:科学的春天,伟大的转折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大会上作重要讲话,科学的春天到了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是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经过反复实践而愈益结合的历程;是党内正确路线纠正错误路线、光明面战胜阴暗面的历程;是艰难探索,开拓创新,与时俱时,最终才找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程;也是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走向一系列胜利的历程。年的奋斗历程,是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经过反复实践而愈益结合的历程;是党内正确路线纠正错误路线、光明面战胜阴暗面的历程;是艰难探索,开拓创新,与时俱时,最终才找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程;也是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走向一系列胜利的历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89年奋斗历程经验的结晶;党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为了满足人民追求利益和幸福的愿望,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并使社会主义制度获得稳固的基础;党坚守“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把科学社会主义观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当代形态,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勇于战胜困难、克服失误,善于总结经验,使党逐渐走向清醒和成熟。年奋斗历程经验的结晶;党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为了满足人民追求利益和幸福的愿望,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并使社会主义制度获得稳固的基础;党坚守“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把科学社会主义观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当代形态,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勇于战胜困难、克服失误,善于总结经验,使党逐渐走向清醒和成熟。

 启示之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在创建和领导俄国工人阶级革命政党的斗争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他强调:“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中,什么时候没有形成全党所接受的统一的理论,党内就混乱,乃至分裂;什么时候党确立了理论,党就团结坚强,一往无前,从胜利走向胜利。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全党智慧的结晶。我们党过去之所以出现某些错误,正是由于我们偏离或背离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些历史的教训我们必须牢牢记取 。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墓本问题 ,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 启示之二 :坚持党的执政地位,发挥领导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执政地位,发挥领导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适应这种要求,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启示之三: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要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动摇。启示之三: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要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动摇。 第一,现阶段我国阶级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第二,党的执政地位和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任务也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 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 第三,当代世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更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国际形势正由冷战趋向缓和,并向多极化发展。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种有利的国际形势,发展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也要看到,国际上仍然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对立的杜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它们千方百计地“遏制”中国,并利用和平演变的手段进行渗透,企图瓦解和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说到政治,体现在党的建设上 ,就是要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样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党的伟大历史使命。

 党的基本理论知识

 党旗、党徽 党旗是代表一个政党的旗帜。党徽是代表一个政党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党旗底色为红色,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党旗底色为红色,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 党徽由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锤子和镰刀组成。党旗和党徽图案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徽由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锤子和镰刀组成。党旗和党徽图案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为什么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为什么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 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要保持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任务,决不能只代表某些少数人的利益,而应该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要保持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任务,决不能只代表某些少数人的利益,而应该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决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决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为什么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为什么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 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要保持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任务,决不能只代表某些少数人的利益,而应该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要保持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任务,决不能只代表某些少数人的利益,而应该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 党的最高领导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篇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及启示

开放以来我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启示

 作者:

 07211010113

 吴祥龙

 07 法学一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启示主要有: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关键词]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事求是; 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 30 年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斐然, 赢得了世人瞩目。

 英国《卫报》 2004 年 5 月 27 日发表文章, 称赞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除西方发展模式之外的另一个强有力的选择。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 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 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他国家也分享了中国经济的成果,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 中国模式具有很好的启示性。

 总结 30 年来不平凡的改革历程,抽象一些重要启示, 既是对历史的总结, 更是未来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

  一、 启示之一: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早在 1956 年, 毛泽东就非常敏锐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的思想, 并开始了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但遗憾的是,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 对中国国情把握出现偏差等因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遭遇了长达 20 年的严重挫折。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 “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 , “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 。

 “但是, 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在 1982 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 邓小平又明确提

 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这一基本结论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 是对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它指出了中国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 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源和未来不断进步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 方针、 政策,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 形成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使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根据新的发展要求, 集中全党智慧, 提出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明确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发展的希望最根本的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二、 启示之二: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保证。

 但从 1957 年下半年以来, 由于党的领导工作不同程度地背离了 这条思想路线, 由此造成了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严重失误。“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 在中国何去何从的紧要历史关头, 邓小平首

 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 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邓小平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反对“两个凡是” , 旗帜鲜明地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一再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

 坚持毛泽东思想, 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如果反对实事求是, 反对从实际出发, 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去呢?很明显, 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 。

 1978 年 12 月, 邓小平作了题为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吹响了改革的号角。

 邓小平不仅确立了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还创造性地发展了 思想路线。

 第一, 他强调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

 “一个党,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

 ”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第二, 邓小平指出, 解放思想必须发扬民主, 必须用制度保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成果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第三,实事求是, 最重要的是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一思想路线, 指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 党的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 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基本经验。

 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

  30 年的改革实践一再证明,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的思想基础, 是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一条宝贵经验。

  三、 启示之三:

 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党特别重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 以此作为坚持群众路线这一“传家宝” 、 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邓小平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 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 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 但“只要我们相信群众, 走群众路线……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

 ” 邓小平多次以农村发展为例说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在党的十三大前夕, 他指出:

 “在农村改革中, 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 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 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 搞商品经济, 搞各种小型企业, 异军突起。

 这不是中央的功绩。

 ” “如果说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功绩的话, 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

 ” 在 1992 年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又指出:

 “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 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 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 人民群众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主体,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主体, 正是在党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基础上, 人民群众所支持的改革开放的事业才获得了不断进步的力量。

  人民群众参与历史进程的广度和深度, 创造历史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 与他们的根本利益能否得到实现直接关联。

 因此, 邓

 小平一直把增进和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戮力以求的目标。

 他痛感中国社会自 1958 年到 1978 年的 20 年内, 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 人民的根本利益受到极大损害的情况, 指出:

 这种情况不改革不行嘛! 他提出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唯一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还是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它们的最终目的, 又都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使人民达到共同富裕。

 正是由于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 时时考虑人民“高兴不高兴” 、 “答应不答应” 、 “满意不满意” 、 “拥护不拥护”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人民衷心地拥护, 人民衷心提出“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邓小平” 。

 江泽民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中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求始终把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些都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 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发展,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云.陈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1.

 [2]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6(21):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篇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及启示

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基本经验

 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

 第一 , 中国共产党 5 95 年的奋斗历程;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 5 95 年的奋斗历程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中国社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非偶然,它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自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破 坏了城市和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另一方面,又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它们不但运用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手段,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直接压迫,还极力保持中国的封建制度,阻碍和破坏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于是,中国人民就承受着来自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三重压迫。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如何才能当家作主,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一大批有志于救国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救国之路。1 1911 年,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 命,推翻了

 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好景不长,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为了恢复帝制,积极投靠帝国主义,野蛮镇压革命人民,但这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在袁世凯死后,各地军阀纷纷割据,中国完全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中国社会现状。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5 1915 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主要发起人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人,他们倡导民主、和平、自由,批评封建礼教,传播西方先进文化。7 1917 年,俄国十月革 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9 1919 年,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全国工人、学生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工人运动迅速在全国掀起,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0 1920 年初,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酝酿组织中国共产党。8 8 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 ——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秋至 1 1921 年春,李大钊等在北京,董必武等在湖北,毛泽东在湖南也相继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与此同时,在海外的赵世炎、周恩来、蔡和森、李立三、王若飞也开始了建党活动。经 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多方面的活动,建立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日益成熟。

 1921年 年 7 7 月 月 3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期间,因法租界巡捕搜查,大会转移到浙江嘉兴的南湖继续进行。当时,

 参加大会的代表有 3 13 人,代表着全国 0 50 多名党员。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本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从此,中国的无产阶级有了英明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 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三)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时期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从 1 1921 年中共建党到 9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 8 28 年。这 8 28 年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个历史时期,从 9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8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 9 29 年。这 9 29 年也干了一件大事,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制度,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三个历史时期,从 8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共 8 38 年。这 8 38 年还是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创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在 5 95 年的奋斗历程中,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犯过错误,历经曲

 折。我们可以用五大成就和四次挫折来总结中国共产党 5 95 年来走过的道路。

 (四)五大成就

 第一大成就: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胜利

 中国 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并不主张与其他阶级和政党合作。一大决议明确规定,党应采取独立的政策以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但在之后的实际斗争中,我们党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无产阶级的力量尚很弱小,仅仅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还不足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因此,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军。3 1923 年 年 2 2 月 月 7 7 日,中共领导的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镇压,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从这一血的教训中觉醒,意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于是,我们党提出要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反抗共同的敌人。

 与此 同时,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在与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多次受挫,力量遭到逐步削弱。另外,国民党内部成分复杂,组织松散,实力大不如前。2 1922 年 年 6 6 月,孙中山的爱将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政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无奈潜逃,最终竟不能在广州立足,只能避居上海。这件事对孙中山的打击很大,使他对原来的老国民党失去了希望。为了挽救国民党,孙中山认为应该吸取新鲜的血液,而在他看来,共产党正是一股新生的力量。这样,就有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但在怎样合作的问题上,双方还是有分歧的。共产党主张党外合

 作,但孙中山有老大思想,不愿意搞党外合 作,主张党内合作。在这种情况下,经共产国际的极力劝说,中共同意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前提下,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4 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实现。此后,国共两党共同努力干了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其中一件大事,就是建立了黄埔军校,使国民党终于有了自己的武装,同时也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比如,共产党方面的徐向前、陈赓、刘志丹等人就曾是黄埔军校的学生。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国共两党于 6 1926 年 年 7 7 月发动了反对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的北伐战争。当时,北伐军的军事力量比较 弱小,敌我悬殊,但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战斗力很强。特别是由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第四团作战勇猛,被誉为“铁军”。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加入国民政府,至此北伐结束,国民政府。

 统一全国。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的胜利,是中共取得的第一次成就。

 第二大成就: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由于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而最终破裂。但在“九一八事变”,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再次主动提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党的政策也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6 1936 年 年 2 12 月 月 2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一个转折点。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这一事变的方针,经过各

 方的努力,终于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剿共”、“与共产党联合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两党新的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从此,中国的时局转为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初期,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抗战,抵御日寇入侵。比如,在上海保卫战,国民党军投入兵力七十万人,日军伤亡四万多人,国民党军伤 亡数十万人。还有台儿庄战役,打得也比较激烈。所以说,国民党不抗日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但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工作,一方面,汪精卫叛国投敌;另一方面,蒋介石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且制造了皖南事变。面对国民党的反共活动,一些人就提出共产党要与国民党决裂,但中共中央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大局出发,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在此期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认清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规律,毛泽东思想逐步成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壮大了革命的力量,最终打 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但中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军民伤亡 0 3500 万,直接经济损失 0 1000 亿美元,间接损失 0 5000 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党员发展到 0 120 多万人,人民军队也发展到 0 100 多万人,抗日根据地达到 0 100 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 1 亿。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度辉煌。

 第三大成就: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命运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方面 ,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力图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另一方面,国民党统治集团企图实行专制独裁统治。为争取时间准备内战,蒋介石于 5 1945 年 年 8 8 月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毅然赴重庆谈判,这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著名民主人士柳亚子称赞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重庆来谈判的行为是“弥天大勇”。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但这只是蒋介石的缓兵之计,在他做好准备后就调集军队大举进攻东北,掀起内战。这时,国民党拥有兵力 0 430 万人,还有美国的支持,而共产党只有 1 10 00 多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所以,蒋介石扬言要在半年之内消灭共产党。而共产党则在政治上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建立了更大的人民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在军事上主动撤离一些城市和地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运动战为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使得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我军的重大变化,为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8 1948 年 年 9 9 月 月 8 8 日至 3 13 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政治局会议,基于敌我双方的力量变化,作出了关于战略决战的决策。此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的 反动统治陷入绝境。9 1949 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幻想再次玩弄和平阴谋,以便取得喘息时间,卷土重来。而同时,毛泽东也发表了一篇名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其中他提到:“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

 沽名学霸王”。同年 1 1 月 月 1 21 日,蒋介石迫于压力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总统。李宗仁声称愿意接受中共的八项条件,向中共求和。但在经过 5 15 天的谈判之后,国民党方面最终还是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产。

 9 1949 年 年 4 4 月 月 0 20 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 长江天险,并于 4 4 月 月 3 23 日占领南京,使国民党的统治瓦解。9 9 月 月 1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国家主席。0 10 月 月 1 1 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第四大成就: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建国后,中国并没有马上进入社会主义,而是有一个过渡期。在这一过渡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准备条件。在这个阶段,除继续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镇压反革命分子外,还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在老区组织互助合作;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同时,开展“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到 2 1952 年底,在国民经济已经达到而且在许多方面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又

 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指 明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具体途经和步骤。到 6 1956 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实现了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6 1956 年 年 9 9 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提出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及时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所以说,共产党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在经济上打了一个大胜仗,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进行三大改造是非常必要的,只是速度快了一点。原来是计划用 5 15 年的时间来完成三大改造,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行得还是有些过急,这 是值得我们深刻总结的。但从整体而言,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第五大成就:实行改革开放,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8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0 30 多年时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里用几个数据来说明:

 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7 67.67 万亿元,人均 0 8000 多美元;全国财政入 收入 7 152217 备 亿元;国家外汇储备 4 33304 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9 24.59 万亿元。经过改革开放 0 30 ...

篇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及启示

14年9月第9期总第247期理论学刊n舯ry J 伽m mS印.2014N o.9 Ser.N o.247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历程及启示高长武(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100017)( 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漫长过程:从改革之初反思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提出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到十二大提出“ 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到十三大提出建立“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到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的“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到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精辟阐述,到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之后又经过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等几次重要会议的积累,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实现突破,提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认真总结这一认识历程,可以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关键词]政府;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 D23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909(2014)09—0013—07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①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逐步确立、不断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深化、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本文拟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为线索,试对这一历程作出简单梳理,并进而总结出一些启示,以期有益于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更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逐步承认“ 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 且“ 不可逾越”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特定意义上讲,改革开放的进程是从解放思想、重新思考和认识党领导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始的。这其中就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 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 J ( 睁n。这段话针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 权力过于集中” 的“ 严重缺点” ,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措施,诸如下放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解决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等,这本质上都涉及到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些认识和措施,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多已在不同时期、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上提出和实践过,且取得了一些效果,只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没能坚持下来。即使如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把这些认识和做法集中起来再次加以强调,也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成为此后党进一步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基础。事实正是如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陈云、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阐①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一般是以“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来表述。13万方数据

 发。1979年3月8日,陈云在一份提纲中指出:“ 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 有计划按比例’ 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 ;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 ⋯9244叫"。4月5日,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使用了这样的表述:“ 在我们的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3】(一72’ 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进一步阐释指出:“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4](咒㈣随后,在1980年一二月间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邓小平在谈到发展经济的举措时使用了“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4](P247’ 的表述,李先念则直接使用了“ 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个原则” [5](M ’ 这样的提法,并对实行这一原则的原因作了阐释。这些阐述对推动全党进一步思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起了积极作用。从理论上进行思考和阐发的同时,探索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的实践也在积极推进。根据中央统一部署,1979年至1980年间,广东、福建率先在全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试点,重点是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其中就包括“ 物资、商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适当利用市场的调节” 【6“ H 孙。1980年3月底,受中央委托,谷牧主持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总结试点工作,形成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报送中央。同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将这一文件批转全国各地,并指出:“ 这次会议总结的经验和提出的措施是可行的,要认真贯彻落实。” [6](P42’ 后来的实践证明,虽然这次试点地域上仅限于广东、福建,且主要针对对外经济活动,但它取得的经验对中央进一步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鼓励和指导全国其它地区、国民经济其它领域的改革探索实践,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起了重要作用。经过理论与实践上的酝酿和准备,党和政府的正式文件中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开始出现“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明确表述。1981年6月27日,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 必须在公有制基14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 “ 眄”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 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大会还对“ 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 进行了阐释‘ 8]佃271、27扪。随后类似的表述也写入到宪法中。同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肯定“ 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 的同时,规定“ 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 [9]‘ 91叫。“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表述及“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要求的提出,表明党已经进一步认识到市场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对弥补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无疑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但这种认识还是以坚持计划经济体制为犬前提的,还是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主譬特征来看的。认识的步伐并未停止。1984年l O 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深刻总结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提出了“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的新概念,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 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 《决定》还有针对性地指出,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问题上,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不在于商品经济是否存在和价值规律是否发挥作用,而在于所有制不同,在于剥削阶级是否存在,在于劳动人民是否当家做主,在于为什么样的生产目的服务⋯嗍’ 。这些新论断突破了传统观点认为的社会主义只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存在商品经济的认识瓶颈,否定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水火不容、相互对立的传统观点。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明确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而且强调商品经济是“ 不可逾越的阶段” ,应该得到“ 充分发展” ,这还是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商品经济的;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商万方数据

 品生产、市场调节,乃至价值规律,被长期当作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属性而遭到排斥。因此,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也就有了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决定》通过后,邓小平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新的政治经济学¨ 0]佃嘣’ ;“ 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 [Il 】㈣” 可以说,《决定》中的新论断是党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推动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实际上成为此后一个时期“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 [12]‘ P23’ 。二、从十三大到“ 南方谈话” :“ 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更加广阔、深刻的阶段发展,长期遭到排斥和束缚的市场的积极作用得到发挥,社会经济发展迸发出新的活力。滚滚向前的改革开放实践,迫切需要党及时作出理论归纳和总结,进而必然推动着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迈向新水平。在这一问题上,邓小平较早从理论上进行了新的突破。1985年10月23日,他指出:“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 ⋯ 是否违反社会主义的原则呢?没有。” “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1]‘ P1勰。1㈣这里邓小平首次明确使用了“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这一表述,显然这比此前的表述更进了一步。1987年2月6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十三大报告稿的起草时指出:“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11]‘ P203’这一指示对突破“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给党的十三大报告稿的起草提供了重要指引。经过充分酝酿,1987年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更进一步,摆脱计划和市场谁“ 主” 谁“ 辅” 的思想束缚,明确提出了“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的新论断。为了正确理解这一论断,十三大报告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需要明确的三个基本观念:第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要善于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这两种形式和手段,利用市场调节决不等于搞资本主义。第二,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不能把计划调节和指令性计划等同起来,应当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逐步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第三,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的机制‘ 12】‘ P23埘’ 。这三个观念隐含了这样一层核心意思: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都只是社会主义国家调节经济发展的形式和手段,没有主次,二者没有本质矛盾,可以做到“ 内在统一” 。这对后来彻底摆脱“ 计划和市场都具有特定社会属性” 的僵化认识起了重要作用。随后,根据十三大提出的“ 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 的部署,各方面的改革继续深化。但是,由于“ 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退缩、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控制逐步减少” ,“ 新体制的建立却滞后、新的调控体系没有及时占领阵地” ,“ 这样,就难免在财政税收、银行信贷等经济杠杆方面发生力度不足的情况” 【13]‘ P99’ ,从1988年开始,改革开放过程中持续积累的经济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开始集中暴露,出现了物价上涨、信贷猛增、市场动荡等乱象,引发了经济的严重波动。国内外一些反对社会主义的人利用这些问题和当时苏联东欧局势动荡的国际大气候作文章,在1989年春夏之交掀起了一场政治动乱。党和政府果断决策,及时平息了动乱。在这样的形势下,人们思想上出现了一些困惑,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少质疑改革的声音。接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迫切需要作出回答的重大问题。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作出了明确回答:“ 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错了没有?没...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以来 启示 历程 奋斗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