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说明报告4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3-12-15 09:00:07 来源:网友投稿

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说明报告一、主要做法(一)提高协商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办事处主任为副组长的街道城乡社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说明报告4篇,供大家参考。

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说明报告4篇

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说明报告篇1

  一、主要做法

  (一)提高协商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以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办事处主任为副组长的街道城乡社区协商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深化对城乡社区协商的认识,将城乡社区协商列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重点工作内容来抓,使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落到实处,让居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二)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协商制度。

  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居民委员会负责、各类协商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三个社区均做到“六有”,即有组织、有制度、有场地、有内容、有经费、有教育培训。完善社区协商与街道协商的联动机制,促进城乡社区协商和其他形式协商的有机结合。

  (三)完善城乡社区协商内容

  根据居民需求,建立城乡社区协商事项清单制度,将物业管理服务、环境卫生整治、亮化绿化工程、廉租住房申请、社会救助救济、征地拆迁安置、邻里矛盾纠纷调处等52项纳入城乡社区协商目录,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坚持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有效维护群众利益,提高居民参与协商的积极性。

  (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是将原居民区党支部调整与综治网格相融合,实现10个党组织全方位、无死角覆盖辖区16个网格。由基层党组织书记担任总网格长,每个网格配备“1+1+3+X”工作力量,依托“书记走访”、“逢四说事”、“民情家访”、“在职党员进社区”等载体广开渠道收集议题150余件,形成网格“问题清单”。二是规范议题选定,对收集的议题严格甄别,对涉及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秩序以及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矛盾冲突等公共事务进行协商,个人利益、个人诉求不列入议事范围。规范议事程序,依托“板凳议事会”、“党建联席会”等载体,组织网格党员、群众、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群策群力拿出解决办法,将选定的议题、议事会的召开、议事的结果、执行的情况全程向居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截至目前,各社区共召开议事会47次,解决公共晾晒问题、小区安全管理问题、汽车占道停放问题等群众普遍反映问题140余件。

  (五)提升城乡社区协商能力

  组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到柏山社区实地交流协商工作经验,帮助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社区居民熟练掌握和运用社区协商方法和程序,强化社区协商实践,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思想认识。

  二、存在问题

  1、居民反映的个别问题经协商社区目前没有能力解决;

  2、个别经协商需向上级部门申请协助事项,协助周期较长,无法及时解决居民反映问题。

  3、绝大多数问题经协商意见大多倾向于社区解决,居民自主解决意愿不强烈。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城乡社区协商的政治领导作用,建立健全协商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协商方案,规范议事协商程序,培育协商人才,引领城乡居民和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协调实践。加大协商工作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城乡社区协商好的经验和做法,挖掘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二)加强督促检查。加强对各社区城乡社区协商工作指导,适时进行工作督查,推动示范创建任务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定期开展城乡社区协商工作经验交流,抓点带面,着力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说明报告篇2

  xx街道坐落于xxx,始建于1985年,是一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旧社区。2015年xxx区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开展以来,社区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和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提升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议事协商组织作用,引领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建设,不断社区推进治理和服务创新再上新水平。

  一、健全工作机制,实现程序规范化

  社区紧紧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中心任务,以服务居民群众为主线,坚持把议事协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居民议事协商工作流程》,以工作标准体化推进程序规范化。坚持广泛协商,针对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特点,合理确定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当地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等协商主要内容,搭建了社区决策、听证、协调、咨询等4类协商载体,制定了提议、告知、协商、决策、反馈、监督5项基本流程,建立了“阳光议事厅”,定期组织召开由大党委成员单位、物业服务企业及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议事协商会议,交流工作经验,研究社区重大事项,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初步建立了由社区党委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导,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议事协商工作格局。

  二、推进良性互动,实现主体多元化

  议事协商,就是要以居民为中心,变被动协商为主动协商,实现由“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社区在议事协商中,注重拓宽参与范围,通过协同共治推进协商主体多元化,进而解决群众个性化诉求,推进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居民代表会议、居务公开等制度,推行“一核多元”的主体参与模式,即以社区“两委”为核心,事务相关方共同参与,结合参与主体情况和具体协商事项,依托圆桌会、恳谈会、评议会等传统平台,采取社区党员议事会、居民议事会、物业联席会、小区协商、楼栋协商等形式,带动老年群体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小区业主qq群等平台,面向中青年群体有效搜集社情民意,开展线上协商。请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居民代表、街道科室等介入协商活动,充分实现各方平等友好协商、思维有效激发。

  三、探索工作模式,实现协商科学化

  在工作实践中,社区逐步探索出“x+6”民主议事协商工作模式,引导居民有序参与参与社区建设。“x”,即x种方式广收议题,开辟专题会议、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电话邮箱、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收集议题,最大限度地做到社情民意全掌控。“6”,6步议事协商规范流程,确定协商议题和主体、召开协商会议、公告协商结果、运用协商结果、实施过程监督、居民满意度评价。社区通过对民主议事协商工作模式的探索,规范社区协商制度,引导居民增强协商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协商,监督协商成果的落实,形成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建设,多路径收集议题、分层次协商议事、按流程逐步落实的社区协商治理新格局。

  四、充分运用成果,实现评价制度化

  老旧社区停车是社区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社区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方式向居民征集解决办法,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对办法进行筛选或提出其他意见,最终大部分居民赞成减少荒废绿地,规划停车位。为此,社区协调物业服务企业、园林、市政、社区党员代表、楼栋长代表、有车居民代表、无车居民代表等7方进行了多次协商。最终,协商通过在保证小区整体绿化面积合格的基础上,取消一定比例的荒废绿地以增设车位。社区负责对小区全部居民家庭用车进行登记,园林部门规划处退率换车位草图,物业公司对停车线进行规划,园林、市政部门联合进行施工,社区居民对实施过程及长效机制进行监管,并按照规定停车。问题解决后,充分运用协商成果,及时建立了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制度,明确需要议事协商组织落实的事项,议事协商组织应当及时组织实施,落实情况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居务公开栏、新媒体平台、居民评议等渠道公开,接受居民监督,居民有权对协商结果、落实情况、长效管理等内容进行评价,评价成绩将

  作为社区工作者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与收入直接挂钩。

  五、提高治理能力,实现协商经常化

  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决策前的协商、社区决策中的实施和社区决策后的评价,用居民习惯的方式来解决身边的问题,提升居民参与协商的能力,通过广泛政策宣传和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营造社区协商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居民与社区的良性互动,促进基层民主实践的健康有序发展。早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坚持问题导向,对损害公共利益的问题早发现、早治理,主动出击。微治,让老邻居变成新朋友。在处理邻里、家庭矛盾时善于“开小会”、把会开到居民家里,引导他们自己解决矛盾纠纷。巧治,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和培育草根领袖,发展院落、楼门、社会组织自治等民主形式,拓宽社区参与渠道,健全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评议等对话机制,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城乡居民掌握并有效运用协商的方法和程序,在社区内营造关心、支持、参与议事协商的良好氛围,倡导协商精神、培育协商文化,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协商活动。

  小到居民家事,大到小区难事、社区要事,都可以进“社区议事厅”讨论、商量,意识协商模式的探索使居民有了反映问题、商议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化解社会矛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说明报告篇3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水平,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施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策略,按照“分类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运用疾病“三级预防”的理念,通过健康教育、膳食指导、身体活动促进、随访管理等关键措施,对辖区内慢性病的居民进行监测,为慢性病人群提供连续、综合、方便可及的防治服务。利用慢性病风险评估技术,明确和量化个人及区域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并按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实行分类干预管理,提高人群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水平,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探索慢性病综合防治适宜技术,全面提升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能力和水平。

  二、主要目标指标

  (一)总目标指标

  力争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五星级乡镇占20%,四星级乡镇占40%以上。

  工作指标:

  1.居民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80%;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70%。

  2.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5%以上,服药率达到70%以上;血压控制率达到50%以上,血糖控制率达到35%以上,脑卒中、冠心病发生率、死亡率逐年下降。

  (二)具体目标指标

  根据现阶段我区各乡镇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实际,采取星级制度科学设定每个星级的的目标指标,力争在三年内,完成五星级乡镇管理病人和亚健康人群(即高危人群)、四星级乡镇实行病人分级管理、三星级乡镇提高病人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等目标指标任务。

  1.五星级乡镇

  目标:深化三级管理,减少并发症发生;稳步推行高危人群干预,减少危险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以点带面有步骤的实行分层管理,监测靶器官受损。

  工作指标:

  (1)35岁及以上首诊测血压率达到98%以上,异常血压复查率达到90%以上;

  (2)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

  (3)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服药率达到75%以上;

  (4)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达到55%以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达到40%;

  (5)居民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75%以上;

  (6)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报告发生、死亡率下降5%。

  2.四星级乡镇

  目标:强化分级管理,提高控制率;适当尝试开展高危人群干预,改善人群知识、信念和行为,控制危险因素,降低人群危险因素水平。

  工作指标:

  (1)35岁及以上首诊测血压率达到95%以上,异常血压复查率达到85%以上;

  (2)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到75%以上;

  (3)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服药率达到70%以上;

  (4)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达到50%以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达到35%;

  (5)居民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70%以上;

  (6)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报告发生、死亡率逐年下降。

  3.三星级乡镇

  目标:加强社区基础资料收集,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保证管理质量,规范分级管理,提高规范管理率,提高服药率及控制率。

  工作指标:

  (1)35岁及以上首诊测血压率达到90%以上,异常血压复查率达到80%以上;

  (2)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到70%以上;

  (3)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服药率达60%以上;

  (4)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达到40%以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达到30%以上;

  (5)居民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65%以上。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丰富教育载体倡导健康行为项目。充分发挥卫计资源整合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康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在原有以健康教育为主导的慢性病干预模式下,3年内在全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全面推行健康干预工具(控油壶、限盐勺、体重指数计算尺),对农民吃、行进行量化干预。

  (二)落实慢性病星级管理基础项目

  1.五星级乡镇

  (1)强化随访管理,严格质量控制。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情况,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个级别,责任医生按每级要求进行管理;中心每月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分级管理质量。

  (2)开展患者靶器官损害监测,逐步实施分层管理。进一步深化三级管理,先选择2-3个社区每年对管理的患者进行心、肾、脑、眼底等靶器官检查,密切观察受损情况,及时调整管理级别与干预计划,开展分层管理,积累经验,3年内在全镇全面实施。

  (3)进一步做好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管理工作。在高危人群管理试点的基础上,扩大管理覆盖人群,争取3年内管理人数达到2000人,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每季一次给予个体化生活方式的指导,进行危险因素干预,每半年对其进行健康检查,开展干预效果评价,对转成健康人群者撤销高危管理,对发展成患者的人群纳入专项管理。

  (4)规范慢性病健康俱乐部活动,大力开展同伴教育。根据患者需求,通过举办讲座、专家健康咨询等方式每季开展一次俱乐部活动;充分发挥同伴教育骨干力量,经常性开展互动交流;完善同伴教育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2.四星级乡镇

  (1)分级管理、综合干预。进一步深化高血压患者三级管理,根据患者年初血压水平,分为轻、中、重度三个级别,按每级要求进行管理。轻、中度患者,以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为重点,重度患者,以监测靶器官损害为重点,实施个体化管理。

  (2)加强监测、规范管理。进一步强化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每季随访一次并测量血压及血糖,以饮食、运动等行为干预指导为重点,密切监测并发症,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干预计划,提高规范管理率。

  (3)效果评价、稳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站为单位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评价,根据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找出控制不良影响因素或原因,提升农村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质量。

  (4)开展高危人群干预,控制危险因素。在部分社区开展高危人群管理试点,3年内管理人数达到1000人,对筛选出的高危人群每半年一次给予个体化生活方式的指导,开具健康教育处方,每年对其进行健康检查,实时进行效果评价。

  (5)创新宣传载体,提升不同人群健康素养。进一步拓宽健康教育宣传途径,丰富宣传载体,通过宣讲团、数字电影、手机短信、编制顺口溜等载体,紧把农民健康教育需求脉搏,掌握农民健康教育需求,针对不同社区、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着力增强农民参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自觉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效果。

  3.三星级乡镇

  (1)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社区基础信息资料,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夯实慢性病防治工作基础。

  (2)通过农民健康体检、机会性筛查和重点人群筛查等途径,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异常患者,严格执行35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复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管理。

  (3)严格按照三级管理要求,轻、中度患者,每季一次,重度患者每月一次,对其进行干预指导,规范随访程序与干预内容,提高规范管理率及控制率,早期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及时转诊。

  (4)发挥各自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三)打造“一乡一品”慢性病特色管理项目

  1.创新服务手段。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利用“点对点”电子技术开展慢性病移动随访服务,实现社区责任医生用掌上电脑上门实时录入随访内容、提供电子健康教育处方,为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提供经验积累。同时,依托短信平台和网络资源,广泛传播慢性病防治知识,提高人群的受益面和教育质量。

  2.创新服务载体。组建由乡镇公共卫生联络员、社区责任医生、有一定威望的社区居民组成的慢性病防治宣传志愿者团队,采取健康俱乐部、同伴教育、“身体力行”活动等形式开展宣传,促使居民自觉主动地获取健康知识,提高慢性病人和亚健康人群的自我管理水平。

  3.依托中医适宜技术。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以改善体质和增进健康为目的,积极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技术,整合针灸、推拿、膏方等传统中医预防保健及心身医学方法,根据体质类型建立针对性、个性化的辨体防治方案,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4.依托卫体合作机制。位处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可以聘请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太极剑)教练,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培训,发挥传统体育项目的养生健身优势,促使亚健康人群、慢性病患者达到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成立区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领导小组,制定慢病综合防治规划和计划,研究解决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对防治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奖惩。成立临床专家组和健康教育专家组,提供临床技术和干预技术支撑。

  (二)注重培训,提高能力。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强化区疾控中心、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防治专业人员配置,注重专兼职慢性病防治人员的业务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强全区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

  (三)加大投入,强化保障。各级政府从保障广大群众健康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大经费投入,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和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综合防治项目工作经费,出台优惠措施,鼓励群众坚持规范治疗,切实提高慢性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

  (四)广泛宣传,提高意识。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帮助群众了解不良生活行为与慢性病的关系,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能力。

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说明报告篇4

  街道社区基层协商是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20xx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如何结合基层社区实际贯彻落实好《意见》要求,有效发挥街道社区协商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河西区街道社区协商工作实践,从明确协商内容、扩大协商参与面、规范协商程序、创新协商平台、强化协商保障等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协商的重要作用。

  调研显示,河西区共有144个社区居委会,绝大多数社区设立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社区业主委员会等组织。近年来,河西区将基层民主协商工作纳入到和谐社区创建中,以建立新型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为目标,不断推进基层社区协商。一方面,实施了“两评三会一公开”制度,政务信息公开意识和基层群众的参政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居民代表大会、社区事务听证会等基础协商形式的作用,积极探索社区联席会、社区共建指导委员会等新兴基层民主协商形式,有效地调动居民参与和监督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共享共建的良好氛围。但是,推进街道社区协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照《意见》的部署要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协商主体的素质能力有待提升。一是协商主体覆盖范围不广。参与街道社区协商的一般以退休老年人居多,在职及年轻人员很少,参与群体比较单一,参与率较低,参与者一般比较关注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关注社会公共服务事项很少。二是协商主体的素质与能力欠缺。一方面,协商主体对“协商”的认知不高,缺少参与热情;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民主生活的素养和习惯,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参差不齐,直接或间接影响协商效果。

  协商制度和机制有待强化。当前在我区街道社区协商过程中,协商运行制度体系比较缺失,表现为制度不完善,缺少严格公认和可操作性的程序规定,没有规范的操作流程,对协商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协商、协商的结果如何落实等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协商方式有待拓展。由于基层社区民主协商延续下来的惯性和面对面交流的特有优势,人们容易将协商的形式固化,缺少其他形式的突破与创新,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网络、电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协商的互动功能优势凸显,社区协商的方式仍有创新的空间。

  协商成果有待落实。协商成果运用和监督的不足,一方面表现为协商意见办理和协商结果反馈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协商成果的转化落实需要加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缺少职能部门介入,目前,街道社区工作“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仅仅街道社区与居民群众两者参与的协商往往效果不佳,特别是协商成果的落实过程中,离开职能部门的有力支撑则难以推动。

  当前,社区群众及各个利益群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对参与协商对话的新期待日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推进街道社区协商,引导扩大居民有序政治参与,有效化解矛盾、增进社会共识,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办国办《意见》已经完成了顶层设计,围绕基层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要回答好5个问题,一是围绕“协商什么”,进一步明确协商内容;二是围绕“与谁协商”,不断扩大协商的参与面;三是围绕“怎样协商”,规范协商的基本程序;四是围绕“协商形式如何丰富”,积极创新基层协商的平台;五是围绕“协商结果如何落实”,进一步强化协商保障。

  一、加强社区协商的整体性制度设计

  要在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意见》的框架下,结合河西以往的实践经验,对社区协商进行整体性、制度性规划设计,提出指导全区街道社区协商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应对协商工作的组织机构、协商主体、协商程序、保障措施等内容予以界定,要明确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领导责任。要围绕社区协商的组织、渠道、方法、程序等多个层次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实现操作层面的有章可循。建立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协商工作会议制度,明晰各级职责,建立逐级解决社区事项的工作机制,加强区、街、社区三级协商议事联动。工作推进中要注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可采取部分试点、循序渐进的方式,加大探索创新的力度。

  二、规范社区协商的各类参与主体

  要科学界定协商主体的范围,建议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协商主体建设。二是规范居民有序参与协商,可采取科学抽样的方法,通过入户走访调研,了解居民的文化程度、专业特长、职业特性及参与意愿等因素,经过筛选和洽谈,设立居民协商参与库。三是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在协商中的职责。现实中,大部分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有关政府部门,应根据协商内容吸纳对应的政府部门参与协商活动,了解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设计社区协商的流程

  流程规范是协商活动健康运行的基础。建议从健全几个机制入手,建立起目标明确、程序规范、操作性好、约束力强的程序,以保证社区协商程序的权威性和实效性。一是协商议题的征集机制,中办《意见》对协商内容的规定相对宏观,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现实中呈现多元化特点,要着眼规范引领,通过实地调研、网络、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畅通居民表达渠道,科学研判以确定协商议题。二是协商主体的确定机制,不同的协商议题对应不同的参与主体,公共事务的协商应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组织居民代表、业主代表等进行协商。具体问题的协商,涉及到的党政相关部门应作为协商主体,同时要针对协商内容筛选对应的利益相关居民代表或群体代表参与协商。三是协商活动的多元参与机制,要通过搭建多种协商平台,引导各类协商主体以理性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理念有序参与协商活动,一方面巩固原有的“两评三会一公开”等平台优势,另一方面要拓展网络渠道,不断完善网络社情民意收集、网络协商互动、网上情况通报及信息反馈,搭建好社区协商的网络平台。四是协商成果落实与反馈机制,协商成果的最终目标是应用,要建立社区协商成果的转化运用机制,将协商意见以书面形式报送街道及区党政有关部门,将协商成果转化列入党政部门目标责任考核,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协商成果要在社区公开落实情况,让参与者切实体会到协商的价值。

  四、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协商的能力

  培育积极的协商主体是组织好社区协商的前提。一方面要加强对街道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发挥好提供服务、反映诉求、组织协调的作用,提高组织协商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社区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进行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沟通协调、心理调适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借助培训与交流,引导参与协商的各方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念,理性表达诉求,认真负责地提出建议,注重在拓宽群众民主参与途径的同时,保证民意的质量。要加强宣传工作,重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的作用,引导社区居民提高协商能力和素质,共同营造利于协商的良好氛围。

  五、完善社区协商工作的各项保障

  区委、区政府应把推进街道社区协商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解决社区实际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强工作督查,对协商工作进展情况、协商问题的解决情况等进行专项检查,并纳入街道和职能部门绩效考核,促进工作落实。要为社区协商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经费支持,包括社区信息化网络建设、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等方面的财政投入。要发挥好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确保社区协商依法有序开展。

推荐访问:体系建设 城乡 治理 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说明报告怎么写 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说明报告范文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说明报告 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服务体系 城乡社区治理情况汇报 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建设工作情况 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情况 城乡社区治理服务创新 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汇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