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2024中央党校学习总结13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4-01-20 08:0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中央党校学习总结时光荏苒,紧张、充实而又愉快的党校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这两个月以来,在省委组织部的亲切关怀下,在党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在各位老师的悉心传授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央党校学习总结13篇,供大家参考。

中央党校学习总结13篇

中央党校学习总结篇1

时光荏苒,紧张、充实而又愉快的党校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这两个月以来,在省委组织部的亲切关怀下,在党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在各位老师的悉心传授下,我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共党史、省情形式考察、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提升等多个专题,并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参观与考察培训,最终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党校学业。这是一次内容丰富、全面系统的学习,使我在政治理论、党性修养和综合能力上得到了全面培训,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感觉收获颇丰,感触很深,提高很大,使我受益匪浅。现将党校学习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集中学习、提高素养、夯实基础

(一)学习态度端正。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从没请过一天假,专心听好每一次讲座,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围绕讲座内容,结合实际,积极参加小组讨论,认真研讨。通过这次的专题学习,使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共党史以及当前省情形势考察研究的重大意义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对其主要内涵、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党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并且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为报答组织上的关心,我今后更加要学以致用,把自己在省委党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全部转化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二)学习成效明显。我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省情形式调研与课题研究;领导素质与能力建设提升;中共党史与政党建设等内容,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进一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开放型理论体系;更加深刻领会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再一次飞跃和升华。可以说,丰富多彩的系统性学习,使我在政治理论、党性修养和综合能力上得到了全面提高,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使我的思想再一次受到洗礼,理论基础有了跨越式提高,事业心与责任感尤为增强。因此,我深刻地感受到省委党校的培训学习,对党的领导干部是必不可少的。

二、贯通理论,思考工作,提高自身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我最大的乐趣。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职思考,着力提高自身把握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能力。

俗话说:“理论来自于实践”,科学的理论总是严格地以事实为依据,并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则要在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的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解决主客观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自己的工作实践统一起来,认真研究工作中不断变化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做到胸中有数,学而思,思而信,信而行。在大势、大局和大事面前,一切不利于发展、不利于民生、不利于未来长远的错误观念、落后意识和不适宜做法,都应该自觉摒弃。为此,我们必须具备审时度势识大势、聚精会神想大局、尽心竭力谋事业的磊落胸怀和恢宏气度。

三、积极研讨,互相交流,获益匪浅

党校的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和领域,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知识结构,有着各自的专长和特点。此次的集中学习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高端交流的平台,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互渗,产生了聚合效应,有效丰富了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在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也有党支部、小组的主题交流,更有学员们的课堂交流和私下交流。通过这样多元化的方式,有效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产生了不同思想相互碰撞和交换的1+1>2的叠加效应,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能力素养,使我们受益终生。

四、求真务实,锤炼思想,提高自身党性

一个人要自立,一个民族要振兴,一个国家要富强,都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在党校的学习提高了我的党性修养,增强了我的党性观念。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要牢记党的宗旨,坚定马列主义信念。

坚定党的信念,则是要坚定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为此,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保持良好的政治心态。要立志有所作为,努力做“有境界、有智慧、有勇气、有分寸”的四有型干部。要淡泊名利,懂得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取得成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里面有个人努力的结果,但更多的是凝结了组织和群众的心血,一定要十分珍惜组织和群众的信任,一定要十分珍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和岗位,一定要对组织、对群众,也对自己负责,好自为之,走好每一步,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要在复杂多变、充满诱惑的特殊社会环境中,既成就事业,又健康成长。作为基层干部,尤其要严格自律,与群众同甘共苦,共克时艰,做到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始终保持高尚的品行和追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五、同窗共学,师生情深,记忆绵延

在省委党校学习的两个月里,大家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积极配合。在完成学习培训任务的同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忘不了不辞辛劳、悉心教导的老师,忘不了共同学习、共谋进步的同窗,忘不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校风,忘不了这里的坦荡真诚、厚重博大。这一切都会成为我生命的记忆,不断地渗透在我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这种美好的情谊会在我的人生长河中绵延荡漾,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六、存在的不足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两个月的学习,也发现自己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一是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经常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增强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虽然自己在工作中有思路、有点子,但有时在工作的过程中碰到困难,会有畏难情绪。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做一个“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人,扎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以学养德,以行践德,以律明德。真正做一个“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共产党人。

两个月的党校学习生活,使我收获颇丰。从老师和各位学员身上我学到了更多的社会知识、工作方法、为人态度和处事原则,他们不愧为我的良师益友,使我在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提高,知识上得到了补充,思想上更加成熟。党校的学习生活虽然短暂,但是影响深刻,我要以这次党校进修学习作为契机,继续深化学习,把党校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党性锻炼,争做一名德才兼备、勤廉兼优、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看过2016年中央党校学习个人总结的人还看了:

1.2016年党课总结1500字

2、党校心得体会

3.2016年党课学习体会

4.2016年党员个人学习笔记

5、参加中央党校培训心得体会

中央党校学习总结篇2

到我们党的理论学府---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一直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个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20xx年11月5日至11月13日,我与呼伦贝尔市的50多位理论宣传骨干一起,来到中央党校,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呼伦贝尔市理论宣传骨干培训班,来到了中央党校,坐在了中央党校的教室,聆听了教授、专家的十四堂课、六个模块的讲座,使我收益匪浅,不但开阔了视野,接受了前沿理论的洗礼,更在思想上有了新的飞跃。在思想知识双获丰收之时,还有更多的感受思考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一、党校观感

中央党校的校园环境及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校园环境,令人赏心悦目。

(一)是简朴,校园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以青黄为主调,简约朴实。教学办公大楼虽然顶部红檐绿瓦,但墙身多为青黄砖纹装饰,或有镶嵌一些宽条形且表面浮突粗糙的青石装饰,古朴中透视出硬朗的气息。正门是用可以启闭的的两扇电动大门,向外延伸的草坪前边,横卧着一块类似麻石类的大石块,上面刻着“中共中央党校”六个苍劲大字,气度不凡。

(二)是传统,中共党校不少建筑物,传统气息浓厚。正门教学大楼顶部两侧,镶有一些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浮雕。一至八号学员楼,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20xx年在原地原貌完成重新改造扩建,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特色。中央党校的礼堂,建筑外墙采用黄红砖贴面,屋顶为拱形薄壳结构,屋檐下方镶有五个圆形空心花饰,既代表了中国陕北特色的窑洞风格,也体现了苏式建筑,整个校园的主建筑群,处处表现了简朴、传统、坚实的特点,仿佛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特点

(三)是平直。校园的主要交通通道,不管是东西南北走向,基本上都是笔直宽平,一览到底,给步行者油然而生一种方向明确的踏实感觉。

(四)是洁净。我印象中很少见到国内的高等院校有如此洁净的校园环境。繁花似锦,竟放多姿,植被丰富,峥嵘交错。马路、草坪、花丛、林海、山坡、湖岸,很少见有杂物遗落。学员宿舍,墙壁雪白,窗明几净,楼梯、台阶一尘不染,清新洁净。房间家具以深棕色为主调,配置沙发、茶几、书柜、衣柜、写字台、电视、电脑等一应俱全,并设有洗浴间。但房间的格调没有一点宾馆的感觉,倒象一个小办公室。

五、是安静。这里的校园环境,不但黎明静悄悄,即使繁忙时段,行人匆匆,车辆沙沙而过,也很少感觉喧杂噪音。党校保卫处的巡逻车,都是电池动力。从早到晚,鸟声成为主流声音。显得处处无声,厚积薄发。总之,中央党校的校园环境内敛、沉稳、气派,有大将风度。不愧是中共中央学习培训的学府,在环境上以声先夺人。

中央党校的校园管理也十分严格严密。校园除了保卫保安人员外,还驻守有一个武警中队。主要出入口均由武警执行值勤。所有学习培训人员都必须凭证出入以及听专题报告。经过主要大门时,哨兵都会立正,把手一挥,请进,气势迫人。这里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都经过严格训练,一般服务员、管理员的举止仪态都是国宾级水平,认真负责,笑不露齿,语不惊人。其实,这也是很容易理解。中央党校除了类似我们这些短期培训班以外,还担负着党和政府各级高级干部的培训任务,层次较高。授课老师,除了专业教师外,一些高级的培训班,有时还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挂帅主讲,或主持开班仪式等。所以有关辅助人员,都必须严格训练,认真履行职责,小心严密,一丝不苟。这也是其他高校所无法比拟。

二、 高质量的学习安排

这次培训党校为我们安排了严密的教学计划和系统的学习内容。此次的学习培训内容包括:党建理论、宏观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领导干部能力的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民族宗教问题等多方面内容。各位教授理论功底深厚,讲课时能紧密联系实际,用全局性、大视野的战略眼光,介绍了当前国内或国际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最新动态,有的高屋建瓴,隽永深刻;有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有的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有的图文并茂,内容翔实。那些观点新颖的精彩描述、生动传情的语言艺术、理性透彻的分析视角、循循善诱的独到解读,虽风格迥异,却异曲同工,课课都有精到的见解,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使自己茅塞顿开,耳目一新,眼界大开,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三、收获与体会

呼伦贝尔市理论宣传骨干中央党校培训班,主要就是为了贯彻xx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呼伦贝尔市理论宣传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培育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为主题,紧密围绕国际战略、宏观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党建理论、领导力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民族宗教问题等方面强化学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进一步推进呼伦贝尔市理论宣传事业的科学发展。我觉得这次学习,可以说是理论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对于一些社会重点问题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启示。

(一)关于xx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是由中央党校原教育长、李兴山教授讲的,通过李教授的生动讲解,使我对xx届五中全会的内容和精神实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李教授讲解的内容有以下个方面。

1、xx届五中全会的历史方位。xx届五中全会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精神。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要任务、重要举措。通过学习提高了对五中全会召开重要意义的认识。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谋划的重要会议。时期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定好规划,落实好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通过学习对《建议》的主题、主线、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有了清晰的认识。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学习,使我对《建议》提出的“四个更加注重”和“五个坚持”的科学内涵有了全面的了解。我认为,党中央确定的主要目标既实事求是,又鼓舞人心,采取的重大举措既切实可行,又任重道远。可以说《建议》为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绘就了蓝图,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3:是对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感鼓舞。《建议》中总结了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讲话中提出了中央政治局在过去一年中集中精力抓的六件大事和八个方面的工作,使我认识到这些成绩的取得确实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从中表现出党中央统揽全局和应对复杂局面的卓越领导能力。回顾这些成就,使我信心十足,勇气倍增。

4: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及任务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十大任务是 : 1、扩大内需 2、 推进农业现代化 3、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 6、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7、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8、推动文化大发展 9、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中全会亮点: 追求民富 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xx届五中全会的亮点,体现了大多数国人的强烈心愿。

(二)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三)关于金融危机问题

金融危机问题。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应作充分的应对。我们国家经济方式对外依存度较高,由于世界金融危机,欧美国家消费下降,导致出口减少,给中国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出口需求下降,也导致了产能的大量过剩的主要矛盾愈演愈烈,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里有两个指标很能说明问题。一是城镇登记失业率,20xx年以前都不超过4.5%,20xx年这个指标已经定到了4.6%。一是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以前都是定的一年1000万,而20xx 年定的指标是900万。据估算20xx年就业压力接近20xx万,远高于政府能保证提供的岗位。更为严重的是20xx万里就有将近700万是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层次较高,政治敏感性也高。处理不当,将会危及中国社会的稳定。所以中国目前必须保持增长,保民生,保就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外需。如稳定出口市场,加大进口力度,稳定汇率,加快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等。另外最重要的是如何扩大内需。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美国以几乎为零的低储蓄率支撑了80%以上的高消费。而中国40%到50%的高储蓄率只维持了30%的低消费,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不到50%,低于发达国家占GDP60%以上的比重。中央也有一系列的改革出台拉动内需。首先不断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这样老百姓才敢消费。其次不断出台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拉动内需,除了进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还通过对住宅、医疗和教育事业等关乎民生的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拉动更多的内需。目前中国经济已有回暖的迹象,信心有所恢复,经济指标出现了积极变化。中国目前经济,应对金融危机还是有一定优势。我们有制度和组织优势。政府具备有效动员资源应对危机的能力。我们内需扩大空间广阔,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在水电供给、道路交通还很落后,急需大量投资,广大中西部地区同样需要大规模投资。另外,中国宏观政策调整的余地也很大,欧美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超过警戒水平。中国在20xx年到20xx年间一直是财政盈余。20xx年财赤占GDP的比重是0.4%。20xx年乐观估计是财赤可能扩大到2.6%,还是低于财赤占GDP3%的警戒水平。虽然应对危机的形势十分严峻,但中国还是有能力渡过难关。

同时,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着眼未来,对中长期的国际形势作出合理的判断,并及早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与趋势作深刻的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必须把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中央对此也有充分的认识。在当今的大环境下,一是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应该会有变化,但是全球化经济进一步深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中国资源对外依赖不会改变,大量生产能力必须海外消化的状况不会改变。所以必须坚持开放不动摇。二是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职责有所强化,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所以坚持改革不动摇。三是国际货币多元化不断推进发展,但是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必须稳定人民币汇率,逐步加快汇率改革的步伐。四是发展中国国家的综合国力有所上升,不断上升。但是发达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格局没有改变。20xx年全世界经济总量是54万亿美元。中国3.38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2%。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国GDP有13.8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估计今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人口众多,人均GDP在世界排名是一百三十位左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所以不要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发达国家一败涂地,地位不保。发达个国家由于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发生较明显的社会不稳。而发展中国家已出现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与迹象。所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动摇。因此,中国应该化危为机,总结经验,深入研究汇率政策和汇率制度安排,深入研究资本市场的繁荣和稳定。深入研究国内市场扩大的制度建设,深入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相关改革,深入研究国际合作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深入研究下一轮经济增长点和制高点。金融危机业已发生,怎样吸取教训,加快复苏,发展未来才是最重要。这次理论学习还有很多内容,通过学习,收获颇丰,加深了对学习政治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四、感受与建议

(一)党校学习将成为我人生的加油站。党校的学习生活,使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和谐的教学环境和畅所欲言的氛围和民主讨论的风气,使我从老师和各位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新的看问题角度、工作方法、为人态度和处事原则,这些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深深地影响了我、熏陶着我,使我体验到了大家庭的快乐和温暖,与各位同学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这将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工作和学习的一个“加油站”,也必将成为我今后工作和生活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二)建议党校多举办些培训班,如果条件允许,举办些短期班,让党内更多的同志们有机会来学习,共同畅游在党的先进知识、先进管理经验的海洋,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收获友谊。再就是多安排一些实地考察的内容就更好了。 一周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的学习生活给我补充了很多的营养,也成为我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怀念的美好时光。

中央党校学习总结篇3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当前,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文明的发展的确有倒向过度物质化的倾向,这是一个可见的事实。它的威胁在于,人类社会“在物质进步的祭坛上牺牲了诸多道德和精神价值”。毫无疑问,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而始作俑者则是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这一文明对于物质的极力追求,使得他们渐渐偏离了启蒙运动时期所确立的文化方向,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技术和消费的层面,而较少顾及那些事关人类社会真正福祉的问题。

(一)全球设计的危机。

当代世界仍然处在巨变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规模之盛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而这一现象并非无源之水,而是以发轫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作为基础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设计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动因,也是果实。作为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设计的进化受到社会力量的塑造和鼓动。与此同时,它也反过来为社会带来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这个世界即使从总体上来看更加趋于平等和民主,但是我们也无法忽略这样的现实,即这里还存在着相当严峻的贫困、不公正、残酷和_的事件。因此,我们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设计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担,设计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变得更美丽、更舒适,同时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当下国内的设计现实。

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迎来了它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改革如今已经到达“深水区”,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因应新的国际趋势,进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检视当前的境况和不足,反思我们走过的道路。这种姿态应当是全方位的,它将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各个层面逐一展开。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设计发展之路,我们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国人对于设计的了解和期待也在不断加深。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设计还有严重的不足,总体说来,我们还很缺乏原创性的设计,以及负责任、有品质的设计,我们距离“设计大国”、“创新大国”、“软实力大国”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在实践当中,则有这样这样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批评乏力,二是_缺失,它们实际上又是一体的。

就当下而言,发掘设计的道德力量,对于增进我国社会的凝聚力,提升大众生活的福祉和个体的内在幸福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很多证据都已显示,一个社会的道德败坏往往与城市、社区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联系,反之亦然。因此,我们有理由加紧推动中国设计的批评规范化,推进_议题的常态化。它们将会在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变得更加生动、人性化,会逐一体现在设计实务当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在下意识地使用产品、适应于产品,产品对于人而言,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习惯。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设计内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设计和商业的密切交融,这就更加使我们容易忽略设计的“全景图”,一个正在逐渐生成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而当前越来越细化的设计教育分科,这就进一步模糊了人们本已经不太清晰的视野,而忽略了作为这个概念、这个行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马格林指出,“将设计作为一种广义的人类活动来讨论便会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中国设计之弊虽与批评缺失有关,但从根本来看,却是因为当前的社会缺少应有的价值观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和设计才显得残缺不全,并造成了设计和批评的双重失落:它们无法产生互动(与此同时,虚浮的设计和伪劣的批评却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们需要着手阐述设计的本质,尤其是充分论证设计与_议题的关系,而这不仅是推动设计健康发展的必需,更是事关家国命运的现实命题。

从_角度切入对设计批评的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尽管还远不够成熟,但当前国内的设计批评研究还是显示出了多种可能性,如果从_角度切入设计批评研究,在方法层面具有特殊意义。它们虽分属不同层面,却具有明显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设计活动接受社会反馈的过程,是健康有序的设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设计生产;而后者则是隐藏在一切社会活动(当然也包括设计)背后的根本动力,是设计的价值观所在--笔者认为,它们都关乎设计活动的本质--我们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设计的外在形式,而后者则是设计的内在动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中外文献综述。

(一)设计批评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众所周知,设计理论和建筑、艺术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建筑学,由于它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都对其他门类的设计学建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建筑和设计形成了一种极为紧密而又微妙的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设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设计学的独立性也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批评的行为很早就已产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梁思成在1955年对北京城市规划的质疑和行动就是知名的历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评事件,显示出建筑界当时对于历史文脉保存的批判性思考。就总体而言,设计批评的真正起步却要等到改革开放之后,从那时起,设计批评的活动才逐渐展开,而相关的设计批评研究则在此后跟进。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设计批评开始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中设计议题的逐渐展露而变得愈发急迫,另一方面,设计批评与设计史、设计理论的互动也越来越频密。在此过程中,一些中青年学者也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就总体而言,国内的设计批评和设计_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约从20__年前后起,论文和专着进一步有了数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于问题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况来看,设计批评对于大多数设计圈内人来说,它已经由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较为熟悉的的概念。当然,和现实相比这还远远不够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批评传统、批评氛围比较稀薄的国家来说,深入扎实地探讨设计批评,对其相关基础概念进行挖掘、梳理,将会是一份长期的工作。

因此,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针对设计批评的学科概念的界定、相关框架的构建,对其相关历史源流的梳理,都还需要从头做起。因此,在该学科方向内,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仍然显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对于设计批评到底是什么?它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只是一个开始,诞生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以建筑批评为例,郑时龄的《建筑批评学》(20__)就从批评的主体论、价值论、符号论、方_、批评意识,以及建筑师的身份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建筑批评这一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当篇幅的有关国外设计批评历史的介绍,同时也有许多当下国内建筑设计的案例,内外印证,联系紧密。由于作者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和各类建筑实践,因此得以比较透彻地剖析批评的各个层面;而在设计批评方面,目前有这样两本教材,即杜军虎的《设计评论》(20__)和黄厚石的《设计批评》(20__),二者都较为全面地评述了设计批评的框架,对其的历史、本体、价值、范畴等概念均有谈及,为这一学科的构建铺设了道路。而李丛芹的《设计批评论纲》(20__)也是一部较为重要的、非教材类型的专业论着,该书从人与物的关系着手,以设计批评的立足点、范式、原则、主体等几个方面作为抓手,阐述了人与物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变迁。作者结合大量实例,以轻松自如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的深刻联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造物”和“生生”关系的思考,清楚地表明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设计文化的深远影响,当然这也必然影响人们对于设计的批判和认识。

此外,关于设计批评的本体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例如,“批评是一种学术立场而非道德骂场”(田萌)、“关于设计批评的身份焦虑”(芦影,20__年)、“建构一种批评的本质”(李凯生)、“设计批评的类型研究”(刘震,20__年学位论文)、“从设计批评的现状谈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为止,针对设计批评也在进行着带有具体指向性的思考和总结,将设计批评与设计文化立场、设计的价值倾向、设计的哲学维度等等进行融合、并置的趋势,开始引发更多的关注。这一方法表明了设计批评研究的开放性,目前这方面的专着还不算多,其中比较代表性的有张犇的《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20__),该书将设计批评放在设计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和思考,较为清晰地还原了设计的文化属性,既有历史的纵向叙述,也有对本体问题的横向思考,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设计批评是对设计价值的一种判断,因此对于设计价值的阐述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设计价值论》(20__)一书中,就从设计价值的角度出发,专门就设计批评与设计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是为对设计批评的一种本体论性质的思考。在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设计批评所涉及的价值原则的多样性。从设计价值与批评的关系、设计价值的类型、设计价值判断的原则和标准出发,将设计批评和价值判断关系的内在逻辑层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还特别指出,设计批评不仅是一种个体性的行为,同时它也应该反映出社会整体的价值思考。此外,李乐山的《工业设计思想基础》(1997)一书把设计放在了文化的整体背景下进行观察,体现出和其他相关着作不同的立意,体现出作者视野的独特性和责任意识。该书最后一章着力于对西方现代性的回顾,用了相当篇幅来探讨现代设计的思想历史根源。这一部分看似脱略于该书的总体结构,实际上确有其必要性,这将设计背后的文明危机呈现出来。李乐山人认为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它实际上掩盖了西方工业文明内在的巨大缺陷,正是这种现代性造成了严重的_危机、社会危机,该书的具体表述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对于破除西方迷信,却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学者李向锋的《寻求建筑的_话语: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其反思》(20__),是对建筑_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一本重要着作。该书对西方建筑_的历史、体系、研究模式、当代的实践操作以及中国当下的回应,进行了思考。其中既有历史叙述的纵线,又有横向的、并列的概念阐述。不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筑_发展的线索,它的演化,核心议题的扩展,同时,又将这些问题同中国当下的现实加以连接,从而建立起一种结构坚实、体例完备的立体式叙述。

批评从来都不曾被局限于设计专业之内,从它诞生之日起,直到今天,这一活态的、外向的、多元多义的面貌,就一直保持着。就这一特征而言,它和历时更为久远的艺术批评、建筑批评、文艺批评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允许,甚至有赖于设计之外的各类知识的积极融入。这些知识来源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多个学科,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_学等等。这些专家所思考的视觉未必一致,但他们往往能有许多相重叠的结论和观念。在我国,这种跨领域的、多学科的批评实践总是与理论的建构并肩展开。消费社会就是关注的“靶子”之一,社会学学者郑也夫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__年)就是一部重要的着作,本书从消费的角度着手,对当前国内的社会景况做出分析。可以预见的是,设计批评走向多学科的交流,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自然态势,而且也将成为设计学自身的一种要求。

事实证明,设计批评的发展往不仅需要从现实当中汲取养分,而且针对自身的文明基因,设计批评也需要有属于我国自身的理论建构。因此,回顾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当中去寻找设计发展的逻辑,建构其中的社会、文化、_维度,探索具有本土意义的批评范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管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它的实践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论证。但这一范式对于完善我们的设计批评,建立中国设计批评的_标准而言,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针对设计史以及重要设计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许多是关于设计批评的发展研究。例如,“乌尔姆设计学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__年学位论文)、“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思想研究”(廖前兰,20__年)、“都市乌托邦的批评理论:读威尼斯学派的三本着作”(李翔宁,20__年)、“雷纳班汉姆及其设计批评观”(关玲,20__年学位论文)、“批评包豪斯”(翟墨,20__年)、“事实与价值:卢斯装饰批判的批判”(黄厚石,20__年学位论文)等等。

针对那些专门的设计领域、设计专业,批评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以往的研究当中,设计批评的思考几乎都是下意识地围绕着工业设计展开,严格地说来,这当然和设计史研究历来偏重工业设计的倾向不无关系,但这种以工业设计“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在渐渐得到改观,在服装、景观,平面甚至动画专业当中,相关的批评研究正配合着批评实践的展开而得到深入的发展。例如由李超德、张蓓蓓共同撰写的《服装评论》(20__),该书针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批评研究,对于当下的服装设计批评的发展倾向有着全局式的认识,同时又不乏对历史的回望、关照,不失对服装设计自身专业特性的冷静思考。而在景观设计领域,俞孔坚也凭借着他一系列的专业实践和带有明显批评思考的着作而推动了设计的发展,他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20__)、《回到土地》(20__)都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作品。

2、国外研究情况。

就设计批评在国外的发展、研究发展情况来看,它要早于国内。就工业设计的批评来看,它应以19世纪中叶作为起点,但其雏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而在建筑学领域,批评的行为和范式形成的时间还要更早。在经历了这种漫长的发展之后,批评在西方设计领域已经不只是一种学科的的概念,更已经成为一种人们的自觉意识,熔铸到人们的设计意识当中。在建筑师、设计师和大众的思考当中,处处显示出这种批评意识的存在。

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在当时的设计史、设计理论的研究当中,也常常会将批评意识融入其中。历史写作本身有时就会映射出作者个人的价值立场。由于时代的局限,历史写作往往成为一种表达立场和批判性的载体。这在佩夫斯纳和吉迪翁的历史研究中,就体现出这一点,作为现代主义的拥趸,他们借助于历史研究表达出这样的一种立场。

设计批评早已经超出了旧有的框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一种文化与社会力量,它在信奉激进主义的设计师与创作者手中,更是成为一种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的利器,用设计的语言去批判社会。1964年,英国设计师肯·加兰德(KenGarland)发表了着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这是一部设计宣言。加兰德通过这样一种行为,号召设计师回归设计的人文主义精神当中,以此来对抗一个商业氛围浓烈的时代。这份宣言是当时的英国设计师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回应,呼吁社会重新回归到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模式。1971年,德国沃尔夫冈豪格(W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外观、性和广告》,这是代表兰克福学派社会批评的经典作品,对于充斥在商品社会当中的广告展开了尖锐批判,对于大量充斥在市场上的商品产生的不良社会效应进行了消费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是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1972),作为横跨设计批评和_两大领域的一部经典着作,该书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对于资本主义设计问题的_和环境思考。首次提出设计_概念的一部着作。从生态道德、社会道德等方面对现代设计进行了深度的反省,设计_从这时起,展示了设计_思考的多元性。书中还以大量的实例,证明了设计_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展示了设计的局限性,以及设计发展有可能达到的水平。

英国学者爱丽丝·劳丝瑟恩的《设计:为更好的世界》(20__),也以一种较为通俗、流畅的书写方式,对设计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评。针对正身处技术化时代的设计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个专门的设计领域中,有着专业指向性的设计批评也在迅速展开。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学术刊物(编辑者包括迈克尔·别拉特、威廉·德兰特和斯蒂文·海勒等人)。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汇集了自1997年到20__年这三年间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设计批评有关的文章,它们发表在各类专业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质的刊物当中,涉及到和平面设计有关的各类话题:例如,号召平面设计师们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或者是探讨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不断壮大的视觉文化力量。

(二)设计_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_问题的思考在最近数十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里,学术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实处,这是可喜的现象。在此过程当中,一些专业杂志为设计_讨的讨论搭建了话语平台,一些重要的学术讨论、学术会议先后进行。例如,20__年,《美术观察》第6期,就以“设计_:从人机适合到人际和谐”为专题,在“观察家”栏目对这一问题做过最初的讨论。

由《装饰》杂志社和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20__全国设计_教育论坛”在杭州举行,此次大会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_教育问题”为主题,围绕设计_的内涵、设计_与职业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_和设计_教育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论坛结束后通过了《杭州宣言--关于设计_反思的倡议》。

一些重要的设计展览也开始针对设计的_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类活动并不只限于图片、展品本身,往往还囊括了论坛、会议等活动,从而增进了_议题思考的深度。20__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开了“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为“信”(象征「信息」的沟通与「信念」的传递,以谋求透明与互信的对话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信”,下设四个专题,分别是“获益”、“和谐”、“交流”、“定义”,其中的主题演讲涉及到这样一些具体的内容,例如“为更多人的设计”、“可持续发展与设计师的当下责任”、“生态政策:义务或者负担”、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国学者则提出“连接多样性:设计教育中的_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览、博览会也在中国相继召开,这不仅有力地拓展了国内设计界的专业视野,增进了他们对某些普适的设计价值的认识,同时也有力地加强了专业内外人士的沟通交流,使得设计_这类看似枯燥的议题也能够为大众所了解,进而促进他们的认同。例如,20__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次大型的博览会以“和谐城市”作为理念,对中国文化的和谐、中庸理念进行全新的、鲜活的诠释,将设计_议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结合到了一起,从而推动了设计_学和设计实践的结合。

除了这些规模较大的专业会议和论坛活动之外,一些较小规模的学术沙龙活动也在不断涌现,反映出_思考的多层次性和议题的多元。例如,20__年9月17日,北京市级人才强教项目建筑_学学术创新团队举办“建筑_与城市文化”学术沙龙。需要指出的是,_问题已经不光是学术活动的目标,它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受关注的焦点;同时作为一个全球性议题,它也激发起跨领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对话、思考。例如,作为策划周密的专题性展览的一部分,会议论坛构成了一个目标极为明确的整体,往往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在20__年成功举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是近年来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设计活动,本次活动以“仁:设计的善意”为主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鲜明的信号,无论是“仁爱”,还是“善意”,都直接指向_问题的内核--.它关注的问题很多,在分论坛部分:社会、能源、环境保护、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势群体,消费批评和设计_等等都被。对于“仁”、“善意”这类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国设计界对于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再度肯定。

随着设计_逐渐在国内引发关注,对于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渐渐为人关注,对这个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统性研究也正在拉开序幕,其中杨莹(中国美术学院)的硕士论文就颇有代表性,论文题为“维克·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20__)。

该文从战后设计的消费社会背景出发,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并对其思想,即设计师责任体系加以研究,从而呈现了_议题与设计师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当前国内的设计师责任思考,建立了理论的高度。

周博的《现代设计思想史》(20__)是近年来相关着作中颇为扎实、稳健的一部。对西方设计_做了总体性的回顾,对二战后的设计_发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设计思考进行了评述,将帕帕奈克的设计_思考放在了学科发展的历史当中,脉络清晰,结构合理。该书将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设计_的历史脉络当中,进行梳理和考察,这一方面表明了_议题的历史性,和某些稳固、坚实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独特性的设计思考。

近年来,以“设计_”为主题进行申报的高层次的课题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纪西方设计思想研究”(20__年,周博)、“19世纪后半叶英国设计思想述评”(20__年,周志)、“中国节约型社会的造物设计思想研究”(20__年,杨先艺)等等。

_议题也常常和性别议题相关,所以女性主义设计、建筑的研究也自然归属于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滕静茹的博士论文《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该文以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作为视角,分别对女性在建筑专业、建筑环境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筑师的角色、女性建筑设计、女性的建筑设计教育、女性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关系等多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思考。较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_境遇。这种将女性主义作为切入点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论与现实,是对以男性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社会环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2、国外研究情况。

由德国建筑史学家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撰写的《建筑理论史》初版于1985年,这是关于建筑理论和建筑批评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的内容上迄古罗马,下至20世纪70、80年代,内容浩瀚庞杂,作者却能条分缕析,从容道来。其中既有历史的纵向梳理,也有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作并置的、呼应的研究。将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建筑、规划、园林等方面的理论、批评做了清晰、整体,而又不失情节的描述。并且始终保持前后的贯通,对建筑理论的关键性价值概念的发展、演化进行了陈述。

建筑批评和建筑理论、建筑史的紧密逻辑关系在该书中有清楚的呈现。

由美国设计学者维克多·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编辑的《发现设计--设计研究探讨》出版于1995年,其中的“价值与责任”部分专门辑录了三篇论文,代表着1990年代设计_研究发明的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尔·米查姆撰写的“设计中的_学”一文,从哲学和_学的视角,对设计的_本质做了清晰的陈述,对_在设计体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诠释。作者认为,设计不单纯是技术和审美的问题,它同样也无法脱开_学的本质。而_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要把设计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观察,而不能任由设计沦为孤立的、自私的社会现象。而托尼·弗莱的“神圣设计--再创造理论”则从神圣信念的角度谈到设计的发展,认为设计肩负有重新联系自然与文化的责任。这些思考都将设计的_思考摆在了_学和人类文化建设的高度,拓宽了设计思维。《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论文集,一部由平面设计师(AGI会员)所提供的一部思想汇编,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平面设计的社会角色的。作者们多为拥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其中很多人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谈到设计的责任问题。但就平面设计这一载体而言,相比于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它的社会价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对于设计师而言,重新树立起对于这一专业方向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学者哈尔·福斯特出版于20__年的《设计之罪》,既包括设计和艺术的批评文章8篇,福斯特认为,设计已经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体系之下膨胀起来,其中的“设计与罪恶”、“建筑大师”等文章,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这种特征无论是在19世纪的英国,还是20世纪初的德国,都体现出这一点。

在近来的许多设计史着作中,有许多都会很自然地涉及到对设计批评和_问题的描述,因为在现代设计史的写作过程中,这些内容几乎总是会十分自然地融汇进来。

比如乔纳森·M·伍德姆所着的《20世纪的设计》一书,就有“设计与社会责任”一章。全面地回顾了二战后以来西方各国设计与设计的社会责任的互动关系。显示出二战之后,设计界和制造业对于消费者群体利益的思考和认识。诸如战后的英国、美国设计界对于消费者权益的关心、设计师对于大众健康,以及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

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战以来设计道德责任的逐渐复苏,此外也包括设计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应,同时还探讨了绿色设计。

而在《真实的设计:荷兰现代主义与视觉识别》一书中,针对荷兰在20设计的平面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荷兰的平面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对于它在战后阶段同荷兰企业的合作与矛盾着墨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兰设计师对于自身设计文化的反思,以及关于设计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展开的诸多思考。例如,保罗·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_:一部西德工业设计的文化史》(20__)(《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关于西德设计发展的历史的记录当中,有着对于德国设计思潮发展的相关记录,其中在关于乌尔姆学校的发展、变迁历史当中,记录了设计设计理念发展的相关情况。虽然不是专门的设计批评论着,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德国设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批评的意识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专门的设计评论集出版。维克多·马格林的设计论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__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_议题,对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如何进行设计_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设计_发展的滞后性,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人们仅仅停留在批评的层面,就会使得议题变得空泛无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积极推动_议题朝着现实的方向去发展,令_议题与当下的现实环境相互结合。譬如,对于设计师来说,他们需要思考的也许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费文化之外构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设计实践模式,从而超越当前的商业局限。因此,马格林认为,_的思考需要结合实际的设计项目进行,方才具有实质意义。

新泽西州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莱斯利·凯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设计的歧视:「男造」环境的女性主义批判》(1992),从公共空间和家庭空间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势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问题又和阶层、种族等问题掺杂在一起,作者不仅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和女性在这样不同的空间结构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而且试图去探究如何建构起一种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种族和阶层期待的新型的空间关系,该书从大量时间案例当中推进了理论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来的很多设计研究文献中,也都会针对设计的“社会价值”、设计的“_价值”、“道德”等展开相关的研究,这个部分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对设计_问题的相关研究。例如,荷兰设计师、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了解设计》(《UnderstandingDesign》)一书,就对设计的道德价值和设计师的责任问题进行了论述。

此外,设计_也在今天西方的设计实践当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美国学者唐纳德·诺曼既是设计教育家,同时也是设计师和理论家。他的着作关注于设计的人性化服务,并且在设计研究中注入了对“人-机”情感问题的思考。他的着作《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就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他在该书书中,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即本能层次设计、行为层次设计和反思层次设计。这三个层次的设计从根本上看,共同满足了我们对于设计的需求,设计的体验就建立在这样三个层次当中,人和设计之间的交流就是通过这样三个层次建立起来。人对于设计的多层级的需求,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人潜在的多种需求,例如、愉悦、美感、兴奋以及其他的各类因素,而设计理所因当地能够回应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当下和未来的许多商品,特别是那些智能产品而言,设计将要全面地回应这些问题。因此,这实际上也就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了人的_问题的多种需求。诺曼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论述,向我们表明,设计需要在情感层面回应我们的需求。

20__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威廉·麦唐诺(WilliamMcDonough)和德国吕内堡大学化学教授迈克尔·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续建筑运动”的棋手,而后者则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合作出版了《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这也标志着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已经开始着手推动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该书通过回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发展模式,深刻反思人类的贪欲,指出应该从新经济的角度入手,以设计作为引擎,来推动社会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从自身的产业实践出发,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为依据。

三、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为我国设计学科的新兴议题,“设计批评”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路径、多重选择。

事实上,设计批评和设计_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因此,将二者并列起来研究,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路径,因为它们都关乎设计的本质。批评是推动设计的方法、手段,而_则是设计的立场、内核。而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尽管对于设计批评和设计_的研究都在不断推进当中,但却鲜有将这二者并列起来作专题讨论的。

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西方设计批评和设计_议题的全面理解,这也是对惯常的设计史研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我们推动国内设计学科的建设和完善。现代设计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从设计学科的发展来看,我们很有必要加强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为了推动当下“设计批评”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有必要从“设计_”入手,进一步思考设计批评的理论构建。

(二)本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设计学本体的认识。有力地增强设计批评与设计_、设计史、环境议题、社会学的横向交流,从而夯实当前设计学研究的基础。这就证明设计自身具有和各类社会议题进行横向交流的可能,证明了设计学科自身的发展潜能。设计批评始终受到来自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主导。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课题的研究或将有助于推动当下国内设计批评的发展。通过对西方设计批评在历史和学理的回溯,我们将可以深化对于当前国内设计批评发展状况的把握,提升我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因此,我们需要从眼下的现实情境中有所超脱,通过回溯现代设计产生的原点,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总结经验。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通过技术、审美、社会和生态这四个基本维度,课题对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的面貌做出整体的勾勒,呈现出设计与西方社会充满矛盾的二元关系。如果把它们比作“同路人”也未尝不可,它们无法相互分离,彼此之间有时嘘寒问暖,有时也龃龉不断。

可以说,在设计发展的目标和人类真实需求之间,总是存有差距。尽管这二者的总体方向一致,但它们并不是始终重合的、默契的。人类在膨胀的_驱动下,有时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设计、“坏设计”,甚至是_的设计,而这已经为历史所证实。

此外,这里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首先,当前的研究有一种趋势,似乎谈论_,试图否认人类的中心地位。对于这种论调,在笔者看来,不仅显得不诚实,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对“人类-世界”这一主客关系的重新调整,并不能够回避人类作为主体的事实,对这一主体的任何弱化,都将造成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目标的模糊--这就如同一个没有主语的句子一样,它无法准确传递信息--任何企图否定这一事实的思考,那种虚化的“区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导致逻辑和实践层面的困境。因此,不用回避人类中心论的问题,我们应当坦率地承认,人类自身的存在、延续和永续的发展是我们关心的根本问题,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与之同时出现的。

其次,研究设计_,为了防止这个议题变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课题始终将“人”作为核心,由此辐射状地连接到各个不同的话题当中,譬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自我与他者等等。试图呈现“人”的矛盾性、多元性、复杂性,这个“人”既可以是指作为整体的人、具有共同属性的人、有着相同诉求的人,同时也可以是作为个体的人、具体的人、有着特殊要求的人。围绕着“人”这个核心来展开思考,但尽可能用超脱于西方的立站到场来思考设计批评与设计_问题,由于一体的宽泛,这里的论述必定也是运动的、发展的、开放的。

再次,应以尽可能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思考技术文明和消费社会带给人类的影响,倘若无视、或者回避人类在近两个多世纪以来的成就,那就等于是彻底否定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成果,那么这不仅武断,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时也要以敏锐的直觉,去判断技术理性带来的异化。

最终,本课题所探讨的设计批评指向了_的议题,设计在_这个层面上的意义得到凸显。这会触及不同层面的问题和现象,其中既要呈现具体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对人类个体、社会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后果、潜在影响。随着目标的扩大,其结果也必然由“人类中心”延伸为“去中心化”的_思考,这就是由微观而宏观,由具体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过程。

五、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设计批评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由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物质文明的观念变迁

一、_的价值:造物与_的和谐统一

二、对待技术的态度

三、对待奢侈品与消费的态度

四、理性的原则

第二节启蒙运动时期

一、理性主义的崛起:批评的基础

二、批评与_价值

第三节现代设计的多元维度

第二章设计批评的技术维度

第一节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人性化议题:人与机器的抗争、妥协

一、技术革新和现代工业

二、19世纪英国对待工业化和设计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选择: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四、美国工业的选择:欢迎机器,但要适度

第三节乌托邦议题:人与社会的融合

一、设计与“的善”

二、格罗皮乌斯的教育尝试和_思考

三、纳吉的教育与思考:以人为中心

第三章设计批评的审美维度

第一节个人主义、审美与消费社会

第二节装饰议题:诚实与虚伪

一、不合时宜的装饰

二、装饰之罪

第三节风格议题:被物驱使的人

一、个人主义与商业活动

二、消费社会的矛盾性:个人与社会的分离

三、对广告和商业文化的批判

四、对废止和“流线型”的迷狂

第四章设计批评的社会维度

第一节平等与安全的议题

一、时尚与女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安全:由“消费者”转向“用户”

三、设计师的觉醒

第二节设计师的责任议题:乌尔姆观念的变迁

一、包豪斯的影响

二、要求理性的声音

三、在科学之外寻求人性

第三节帕帕奈克的历史贡献

一、对消费社会的批评

二、对设计师的定位

第五章设计批评的生态维度

第一节生态议题的紧迫

一、过度膨胀的技术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人-社会-自然:从分离到统一

一、现代主义者的生态设计观

二、由“个体”走向“共同体”

第三节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一、新的_思考与可持续发展

二、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三、面向大众的设计批评

第六章设计批评的主体

第一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改革者

第二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教育

第三节设计批评与职业设计师

第四节设计批评与大众

六、写作计划

(略)

七、参考文献

一、专着

1、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之于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__年

2、杜维明,《对话与创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

3、杜军虎,《设计评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__年

4、黄厚石,《设计批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__年

5、海军,《设计之重》,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__年

6、何怀宏,《_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7、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8、邵宏主编,颜勇,黄虹,等编着,《西方设计:一部为生活制作艺术的历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__年

9、李超德,《设计美学》,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__年

10、李超德,《服装评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__年

11、李丛芹,《设计批评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__年

12、李立新,《设计价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13、金观涛,《历史的巨镜》,北京:法律出版社,20__年

14、袁熙旸,《非典型设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15、(台)杨冠政,《环境教育》,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17、姚民义编着,《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概述--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18、张犇着,《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__年

19、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史论部编译,《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选》,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__年

20、陈嘉明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

二、论文

1、李超德,从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看设计_[J]。中国服饰,20__(1)

2、周宪,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J]。文学评论,1999(1)

3、李超德,绿色生态设计观--服饰文化内涵的新注解[J]。江苏纺织,20__(8):18-20

4、阿马蒂亚·森,斯密的市场从来不单独存在[J]。社会学家茶座,20__(1):87-88

5、于文杰,杨玲,英国19世纪情感社会主义及其历史演进[J]。史学集刊,20__(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着,汪芸译,英国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装饰,20__(11):14-20

7、李向锋着,寻求建筑的_话语[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__(7):278-280

8、陈喆,艾英旭着,西方关于建筑_问题的研究[J]。建筑师,20__(12):96-99

9、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__

10、杨莹,维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__

11、王书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思与整合[J]。《天中学刊》,20__(12):20-25

12、陈炜,提出设计_概念的必要性[J]。《美术观察》,20__(6):103-103

13、江牧,设计_之道[J]。《包装工程》,20__,27(6):318-320

14、李砚祖,从功利到_--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__(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义与西方现代性危机[J]。《学术交流》,20__(6):21-24

16、尤西林,“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J]。《思想战线》,20__(5):81-83

17、文兵,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J]。《暨南学报》,20__(1):22-28

18、崔雪茹,西方个人主义源流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_(4):162-170

19、黄显中,个人主义与市民社会--关于个人主义的一种解释[J]。《_学研究》,20__(11):86-90

20、储智勇,近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会科学》,20__(8):76-81

……

三、外文文献资料

1.JoanRo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2.HazelC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BloomsburyAcademic,20__

3.Ale_Coles,Designandar:DocumentsofContemporaryArt.London: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__

4.RobFleming,DesignEducationforaSustainableFuture.London:Routledge,20__

5.RobynMarsack,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London: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6.Meredi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_t:GraphicDesignTheory.London:ThamesHudsonLtd,20__

7.EditedbyW.S.GreenandP.W.Jordan,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CurrentPracticeandFutureTrends.London:TaylorFrancis,1999

8.JohnHeskett,IndustrialDesign.London:ThamesandHudsonLtd,1980

9.RaymondLoewy,:TheOverlookPress,1988

,ImaginedInteriors:representingtheDomesticInterioSincetheRenaissanc.London:VAPublications,20__

11.KrisztinaPassuth,Moholy-Nagy.London:ThamesandHudson,1985

12.Siegfr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acontributiontoanonymous-histor.O_ford:O_fordUniversityPress,1969

13.UlrichConrads,Programsandmanifestoeson20th-centuryarchitecture.London:MITPress,1971

14.Christ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100YearsContinuityinFlu_.HatjeCantz

15.KjetilFallan,ScandinavianDesign:AlternativeHistories.London:BERG,20__

16.PhilippeGarner,Si_:TaschenGmnH,20__

17.Victor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Moholy-NagyChicago.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18.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ofWestGermanIndustriaDesign.Califo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__

19.CarmaGorman,:AllworthPress,20__

-Maffei,RebeccaHouze,TheDesignHistoryReader.london:BERG,20__

21.WalterGropius,TheNewArchitectureandtheBauhaus.London: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22.DavidPye,TheNatureandAestheticofDesign.London:HerbertPress,1978

23.MikePr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_perience:TheRoleofDesignandDesignersintheTwenty-FirstCentury.London: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__

24.StevenHeller,,Te_tsonType:Cri:AllworthPress,20__

25.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__

26.KeesDorst.UnderstandingDesign.Amsterdam:BISPublishers,20__

27.RickPoynor.DesigningPornotopia:Travel: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__

28.FrancisD.Klingender.ArtandtheIndustrialRevolution.Chicag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中央党校学习总结篇4

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激励人心,旗帜凝聚力量。在当今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使我们党能更好地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将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13亿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首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必然结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在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多世纪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使中国不断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迈进。

其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真正实现科学发展,除了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别无他途。这是因为,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它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不能停止在原有的水平上。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就必须按照胡锦涛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切实把握和正确运用这些规律,着力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途上,不断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

中央党校学习总结篇5

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激励人心,旗帜凝聚力量。在当今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使我们党能更好地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将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13亿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首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必然结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在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多世纪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使中国不断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迈进。

其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真正实现科学发展,除了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别无他途。这是因为,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它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不能停止在原有的水平上。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就必须按照胡锦涛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切实把握和正确运用这些规律,着力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途上,不断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

中央党校学习总结篇6

到我们党的理论学府---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一直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个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20xx年11月5日至11月13日,我与呼伦贝尔市的50多位理论宣传骨干一起,来到中央党校,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呼伦贝尔市理论宣传骨干培训班,来到了中央党校,坐在了中央党校的教室,聆听了教授、专家的十四堂课、六个模块的讲座,使我收益匪浅,不但开阔了视野,接受了前沿理论的洗礼,更在思想上有了新的飞跃。在思想知识双获丰收之时,还有更多的感受思考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一、党校观感

中央党校的校园环境及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校园环境,令人赏心悦目。

(一)是简朴,校园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以青黄为主调,简约朴实。教学办公大楼虽然顶部红檐绿瓦,但墙身多为青黄砖纹装饰,或有镶嵌一些宽条形且表面浮突粗糙的青石装饰,古朴中透视出硬朗的气息。正门是用可以启闭的的两扇电动大门,向外延伸的草坪前边,横卧着一块类似麻石类的大石块,上面刻着“中共中央党校”六个苍劲大字,气度不凡。

(二)是传统,中共党校不少建筑物,传统气息浓厚。正门教学大楼顶部两侧,镶有一些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浮雕。一至八号学员楼,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20xx年在原地原貌完成重新改造扩建,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特色。中央党校的礼堂,建筑外墙采用黄红砖贴面,屋顶为拱形薄壳结构,屋檐下方镶有五个圆形空心花饰,既代表了中国陕北特色的窑洞风格,也体现了苏式建筑,整个校园的主建筑群,处处表现了简朴、传统、坚实的特点,仿佛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特点

(三)是平直。校园的主要交通通道,不管是东西南北走向,基本上都是笔直宽平,一览到底,给步行者油然而生一种方向明确的踏实感觉。

(四)是洁净。我印象中很少见到国内的高等院校有如此洁净的校园环境。繁花似锦,竟放多姿,植被丰富,峥嵘交错。马路、草坪、花丛、林海、山坡、湖岸,很少见有杂物遗落。学员宿舍,墙壁雪白,窗明几净,楼梯、台阶一尘不染,清新洁净。房间家具以深棕色为主调,配置沙发、茶几、书柜、衣柜、写字台、电视、电脑等一应俱全,并设有洗浴间。但房间的格调没有一点宾馆的感觉,倒象一个小办公室。

五、是安静。这里的校园环境,不但黎明静悄悄,即使繁忙时段,行人匆匆,车辆沙沙而过,也很少感觉喧杂噪音。党校保卫处的巡逻车,都是电池动力。从早到晚,鸟声成为主流声音。显得处处无声,厚积薄发。总之,中央党校的校园环境内敛、沉稳、气派,有大将风度。不愧是中共中央学习培训的学府,在环境上以声先夺人。

中央党校的校园管理也十分严格严密。校园除了保卫保安人员外,还驻守有一个武警中队。主要出入口均由武警执行值勤。所有学习培训人员都必须凭证出入以及听专题报告。经过主要大门时,哨兵都会立正,把手一挥,请进,气势迫人。这里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都经过严格训练,一般服务员、管理员的举止仪态都是国宾级水平,认真负责,笑不露齿,语不惊人。其实,这也是很容易理解。中央党校除了类似我们这些短期培训班以外,还担负着党和政府各级高级干部的培训任务,层次较高。授课老师,除了专业教师外,一些高级的培训班,有时还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挂帅主讲,或主持开班仪式等。所以有关辅助人员,都必须严格训练,认真履行职责,小心严密,一丝不苟。这也是其他高校所无法比拟。

二、 高质量的学习安排

这次培训党校为我们安排了严密的教学计划和系统的学习内容。此次的学习培训内容包括:党建理论、宏观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领导干部能力的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民族宗教问题等多方面内容。各位教授理论功底深厚,讲课时能紧密联系实际,用全局性、大视野的战略眼光,介绍了当前国内或国际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最新动态,有的高屋建瓴,隽永深刻;有的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有的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有的图文并茂,内容翔实。那些观点新颖的精彩描述、生动传情的语言艺术、理性透彻的分析视角、循循善诱的独到解读,虽风格迥异,却异曲同工,课课都有精到的见解,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使自己茅塞顿开,耳目一新,眼界大开,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三、收获与体会

呼伦贝尔市理论宣传骨干中央党校培训班,主要就是为了贯彻xx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呼伦贝尔市理论宣传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培育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为主题,紧密围绕国际战略、宏观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党建理论、领导力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民族宗教问题等方面强化学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进一步推进呼伦贝尔市理论宣传事业的科学发展。我觉得这次学习,可以说是理论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对于一些社会重点问题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启示。

(一)关于xx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是由中央党校原教育长、李兴山教授讲的,通过李教授的生动讲解,使我对xx届五中全会的内容和精神实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李教授讲解的内容有以下个方面。

1、xx届五中全会的历史方位。xx届五中全会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精神。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要任务、重要举措。通过学习提高了对五中全会召开重要意义的认识。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次总结、谋划的重要会议。时期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定好规划,落实好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通过学习对《建议》的主题、主线、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有了清晰的认识。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学习,使我对《建议》提出的“四个更加注重”和“五个坚持”的科学内涵有了全面的了解。我认为,党中央确定的主要目标既实事求是,又鼓舞人心,采取的重大举措既切实可行,又任重道远。可以说《建议》为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绘就了蓝图,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3:是对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深感鼓舞。《建议》中总结了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讲话中提出了中央政治局在过去一年中集中精力抓的六件大事和八个方面的工作,使我认识到这些成绩的取得确实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从中表现出党中央统揽全局和应对复杂局面的卓越领导能力。回顾这些成就,使我信心十足,勇气倍增。

4: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及任务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十大任务是 : 1、扩大内需 2、 推进农业现代化 3、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 6、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7、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8、推动文化大发展 9、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中全会亮点: 追求民富 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xx届五中全会的亮点,体现了大多数国人的强烈心愿。

(二)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三)关于金融危机问题

金融危机问题。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应作充分的应对。我们国家经济方式对外依存度较高,由于世界金融危机,欧美国家消费下降,导致出口减少,给中国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出口需求下降,也导致了产能的大量过剩的主要矛盾愈演愈烈,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里有两个指标很能说明问题。一是城镇登记失业率,20xx年以前都不超过4.5%,20xx年这个指标已经定到了4.6%。一是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以前都是定的一年1000万,而20xx 年定的指标是900万。据估算20xx年就业压力接近20xx万,远高于政府能保证提供的岗位。更为严重的是20xx万里就有将近700万是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层次较高,政治敏感性也高。处理不当,将会危及中国社会的稳定。所以中国目前必须保持增长,保民生,保就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外需。如稳定出口市场,加大进口力度,稳定汇率,加快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等。另外最重要的是如何扩大内需。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美国以几乎为零的低储蓄率支撑了80%以上的高消费。而中国40%到50%的高储蓄率只维持了30%的低消费,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不到50%,低于发达国家占GDP60%以上的比重。中央也有一系列的改革出台拉动内需。首先不断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这样老百姓才敢消费。其次不断出台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拉动内需,除了进行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还通过对住宅、医疗和教育事业等关乎民生的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拉动更多的内需。目前中国经济已有回暖的迹象,信心有所恢复,经济指标出现了积极变化。中国目前经济,应对金融危机还是有一定优势。我们有制度和组织优势。政府具备有效动员资源应对危机的能力。我们内需扩大空间广阔,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在水电供给、道路交通还很落后,急需大量投资,广大中西部地区同样需要大规模投资。另外,中国宏观政策调整的余地也很大,欧美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超过警戒水平。中国在20xx年到20xx年间一直是财政盈余。20xx年财赤占GDP的比重是0.4%。20xx年乐观估计是财赤可能扩大到2.6%,还是低于财赤占GDP3%的警戒水平。虽然应对危机的形势十分严峻,但中国还是有能力渡过难关。

同时,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着眼未来,对中长期的国际形势作出合理的判断,并及早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与趋势作深刻的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必须把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中央对此也有充分的认识。在当今的大环境下,一是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应该会有变化,但是全球化经济进一步深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中国资源对外依赖不会改变,大量生产能力必须海外消化的状况不会改变。所以必须坚持开放不动摇。二是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职责有所强化,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所以坚持改革不动摇。三是国际货币多元化不断推进发展,但是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必须稳定人民币汇率,逐步加快汇率改革的步伐。四是发展中国国家的综合国力有所上升,不断上升。但是发达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格局没有改变。20xx年全世界经济总量是54万亿美元。中国3.38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2%。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国GDP有13.8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估计今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人口众多,人均GDP在世界排名是一百三十位左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所以不要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发达国家一败涂地,地位不保。发达个国家由于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发生较明显的社会不稳。而发展中国家已出现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与迹象。所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动摇。因此,中国应该化危为机,总结经验,深入研究汇率政策和汇率制度安排,深入研究资本市场的繁荣和稳定。深入研究国内市场扩大的制度建设,深入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相关改革,深入研究国际合作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深入研究下一轮经济增长点和制高点。金融危机业已发生,怎样吸取教训,加快复苏,发展未来才是最重要。这次理论学习还有很多内容,通过学习,收获颇丰,加深了对学习政治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四、感受与建议

(一)党校学习将成为我人生的加油站。党校的学习生活,使我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和谐的教学环境和畅所欲言的氛围和民主讨论的风气,使我从老师和各位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新的看问题角度、工作方法、为人态度和处事原则,这些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深深地影响了我、熏陶着我,使我体验到了大家庭的快乐和温暖,与各位同学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这将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工作和学习的一个“加油站”,也必将成为我今后工作和生活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二)建议党校多举办些培训班,如果条件允许,举办些短期班,让党内更多的同志们有机会来学习,共同畅游在党的先进知识、先进管理经验的海洋,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收获友谊。再就是多安排一些实地考察的内容就更好了。 一周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的学习生活给我补充了很多的营养,也成为我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怀念的美好时光。

中央党校学习总结篇7

一、实习单位

如x市政府x工程建设中心

二、实习时间

x年x月x日—x年x月x日

三、实习地点

x省x市x

四、工程概况

1、项目简介

x市x广场x楼建设工程

2、工程简介

工程项目用地6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0000平方米,六栋高层商业与住宅混合建筑。

五、实习内容

我实习工作是做施工员,在师傅的带领下还了解了些资料方面的知识,我这个一问三不知的人开始了漫长学习做资料的工作。在不停询问、现场观看、摸索中整理着资料。近三个月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其实许多都是老师提过、课本中有的知识,我会努力学好、做好自己的工作,学更多专业知识充实自己。

除去收取各个厂家原材料进场合格证及检验报告,材料进行复检,做标样、同样混凝土试块,砂浆试块,我还通过做钢筋、模板、混凝土、砌体等工程报验及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钢筋的隐蔽及现场观看学到了以下知识。

1、板工程

(1)要保证构件的形状尺寸及相互位置的正确

(2)要使模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承受新浇砼的重量和侧压力以及各种施工荷载

(3)力求结构简单,装拆方便,不妨碍钢筋绑扎,保证砼浇注时不漏浆

(4)支撑系统应配置水平支撑和剪刀撑,以保证稳定性

2、施工准备

(1)施工现场应有可靠的能满足模板安装和检查需用的测量控制点。

(2)现场使用的模板及配件应按规格和数量逐项清点和检查,未经修复的部件不得使用。

(3)经检查合格的组装模板,应按照安装程序进行堆放或装车。平行叠放时应稳当,避免碰撞,每层之间应加垫木,模板与垫木均应上下对齐,底层模板应垫离地面不小于10cm。立放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倾倒并保证稳定,平装运输时,应捆紧,防止摇晃摩擦。

3、模板的拆除

(1)模板拆除前必须申请办理拆模手续,待混凝土强度报告出来后,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时模板方可拆除。

(2)模板拆除前要向操作班组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在作业范围设安全警戒线关县挂警示牌,拆除时派专人看守。

(3)侧模应以能保证混凝土表面及棱角不受损坏时方可拆除,底模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4)模板拆除的顺序和方法,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非承重部位,后拆承重部位;自上而下的顺序。拆模时,严禁用大锤和撬棍硬砸硬撬。模板要随拆随运,严禁随意抛掷。不得留有未拆除的悬空模板。

(5)拆模时,操作人员应站在安全处,以免发生事故,等该片模板全部拆除后,再将模板、配件、支架等运出。

钢筋工程

1、钢筋的选择与施工

钢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骨架,依靠握裹力与混凝土结合成整体。钢筋工程乃混凝土结构工程的三大工程之一。

(1)钢筋的分类一般可以按生产工艺的不同,直径大小,钢筋的强度进行分类。生产工艺与一般可分为热扎钢筋,冷扎钢筋,冷拉钢筋,冷拔钢筋。按不同的直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钢筋:8mm、10mm、12mm、14mm、16mm、18mm、20mm、22mm、25mm等。在强度上钢筋可分为H235、H335、H400、RRB400级钢筋。其中H235、H335为最常用的两种钢筋。

(2)因为混凝土浇筑后,钢筋的质量难以检查,因此钢筋工程属于隐蔽工程,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检查,并建立起必要的检查与验收制度。为了确保混凝土结构在使用阶段正常工作钢筋工程施工时,钢筋的规格和位置必须与结构施工图一致。

(4)一般的钢筋工程的施工过程结构施工图→绘钢筋翻样图和填写配料单→材料购入、检查及保管→钢筋加工→钢筋连接与安装→隐蔽工程检查验收。钢筋的安装对工人的看图能力要求较高,钢筋的型号,数量,位置要求很高,一般应和图纸一致。

工程中钢筋往往因长度不足或因施工工艺的要求等必须连接。所以钢筋的连接在钢筋工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钢筋的绑扎

(1)绑扎连接:绑扎是目前仍为钢筋连接的主要手段之一。采用绑扎连接时其位置和搭接长度必须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204-20__)中的规定,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接头。钢筋的绑扎接头是采用20~22号火烧丝或镀锌丝,按规范规定的最小搭接钢筋长度,绑扎在一起而成的钢筋接头。本工程中在梁、板钢筋的连接上通常使用绑扎,但当钢筋的直径过大时则不能采用绑扎连接,因为这样会产生偏心作用的不良效果。

(2)焊接连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钢筋的接头宜优先采用焊接接头。焊接接头的焊接质量与钢材的焊接性、焊接工艺有关。焊接又分为闪光对焊、电弧焊、电渣压力焊。其中闪光对焊以及电渣压力焊在工程上使用较为频繁。本工程中柱筋的连接通常采用电渣压力焊,而梁筋中直接较大的钢筋则采用闪光对焊。

(3)机械连接:钢筋机械连接是通过机械手段将两钢筋端头连接连接在一起。本工程中地下室的梁筋连接全部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机械连接质量上会优于焊接,但是在造价上处于劣势,成本较高。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质量的好坏,既对结构物的安全,也对结构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

1、作业准备

浇筑前应对模板内的垃圾、泥土等杂物及钢筋上的油污清除干净,并检查钢筋的水泥垫块是否垫好。如果使用木模板时应浇水使模板湿润,若果使用钢模板应在模板内侧涂刷脱模剂,柱子模板的清扫口高水平在清除杂物后再封口。

2、混凝土现场搅拌

自拌混凝土用于防止散装商品混凝土暂时供应不上的应急措施和零星混凝土的现场拌制,原材料和配合比应与散装商品混凝土的保持一致。

(1)根据配合比确定的每槽各种材料用量及车辆重量,分别固定好水泥、砂、石各个磅称标准。骨料含水率应经常测定,及时调整配合比用水量,确保加水量准确。

(2)装料顺序:一般先装石子,再装水泥,最后装砂子,如需加掺合料时,应与水泥一并加入。如需掺外加剂(防冻剂、早强剂等)时,粉状应根据每槽加入量预先装入小包装袋内,用时与粗细骨料同时加入;液状应按每槽用量与水同时加入搅拌机搅拌。

(3)混凝土开始搅拌时,由施工单位主管技术部门、工长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出槽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等进行鉴定,检查是否符合配合比通知单要求,经调整后再进行搅拌。

3、混凝土养护

(1)一般规定

1、非采用加速养护或另有规定外,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视水泥的水化作用及达成适当强度之需求尽可能延长,且不得少于7天。

2、护期间应保持模板潮湿。若于养护期间拆除模板,则拆模后应符合下列条件继续养护:

A.养护期间其周围温度应维持13℃以上。

B.混凝土暴露面周围应尽量避免空气之流动。

3、用液膜养护时,所使用材料应与预备施作于混凝土表面之防水材料或其它材料兼容。

(2)水及覆盖物

除使用液膜养护剂外,可使用下列养护方法:

1、平之混凝土表面应采用滞水法,使其在规定之养护期间内保持浸于水中。

2、护期间之最初24小时内,使用喷雾器于混凝土表面连续喷雾,应使水呈雾状,不可形成水流,亦不得直接以水雾加压于混凝土面。混凝土面不得形成水流或冲刷现象,以免造成剥损。

3、凝土表面以覆盖材料如麻布、席、布、PVC布及细砂等完全覆盖。覆盖材料应直接铺盖于混凝土表面上,并随时保持湿润。

4、上述规定,混凝土表面经喷洒水雾达18小时以上之后,应以完好无破损之覆盖材料完全盖住混凝土表面,并予以固定妥当。

5、护期间不得损害覆盖材料、防水养护布或混凝土表面。

4、施工注意事项

(1)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1、蜂窝。产生原因:振捣不实、漏振、漏浆。预防措施:按规定使用和移动振动器。中途停歇后再浇捣时,新旧接缝范围要小心振捣。模板安装前应清理模板表面及模板拼缝处的砂浆,才能使接缝严密,防止侧板吊脚。

2、露筋。产生原因:主筋保护层垫块不足或垫块脱落。预防措施: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前,混凝土施工缝表面应凿毛,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并用水冲洗干净。

3、麻面。产生原因:模板表面不光滑;模板湿润不够;漏涂隔离剂。预防措施:模板应平整光滑,安装前要把粘浆清除干净。并满涂隔离剂,浇捣前对模板要浇水润湿。

4、孔洞。产生原因: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住或漏振。预防措施:对钢筋较密的部位(如粱柱接头)应分次下下料,缩小分层振捣的厚度;按照规程使用振动器。

5、缝隙及夹渣。产生原因:施工缝未按规定进行清理和浇浆,特别是柱头和梯板脚。预防措施:浇注前对柱头,施工缝,梯板脚等部位重新检查,清理杂物,泥砂,木屑。

6、混凝土表面不规则裂缝。产生原因:一般是淋水保养不及时湿润不足,水分蒸发过快或厚大构件温差收缩,没有执行有关规定。

7、缺棱掉角。产生的原因:投料不准确,搅拌不均匀,出现局部强度低;或拆模板方法不当。预防措施:指定专人监控投料,投料计准确;搅拌时间要足够;拆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应在拆除模板而受损坏时方能拆除。拆除时对构件棱角应予以保护。

8、钢筋保护层垫块脆裂。产生的原因:垫块强度低于构件强度;沉置钢筋笼时冲力过大。预防措施:垫块不得低于构件强度,并能抵御钢筋放置时的冲击力;当承托较大的粱钢筋时,垫块中应加钢筋或铁丝增强;垫块制作完毕应浇水养护。

(2)混凝土缺陷的处理

麻面:先用清水对表面冲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平。

蜂窝、露筋:先凿除孔洞周围疏松软弱的混凝土,然后用压力水或钢丝刷洗刷干净,对小的蜂窝孔洞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对大的蜂窝露筋孔洞处理。

孔洞:凿去松软的混凝土,用压力水或钢丝刷洗刷干净,支模后,先涂纯水泥浆,再用比厚混凝土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捣。如孔洞较深,可用压力灌浆法。

裂缝:视裂缝宽度,深度不同,一般将表面凿成V型缝较严重时,可用埋管压力灌浆。

所以在施工时我们谨慎的处理这些事件,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处理。

这些问题都是在施工时要注意的,在施工时采用何种水泥,用量都是要注意的,还有混泥土的早期保养。

六、实习体会

走得最快的总是时间,来不及感叹,大学生活已近尾声,两年来的努力及付出,随着本次实习报告的完成,将要划下完美的句号。

首先本次实习的收获就是学会了适应环境。通过这次实习我适应了这种工地生活。虽说以后不一定去工地工作,但有了这段时间的锻炼,不论以后做什么工作心中都有了一种吃苦耐劳的毅力,也学会了适应环境。另外就是在工地上知道了一些与学校不同的问题,就是在工地上知道了作为一名施工员应该怎样去和工人交流等。

其次,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对工程方面的有关知识在实际上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应该说在学校学习再多的专业知识也只是理论上的,与实际还是有点差别的。这次实习对我的识图及作图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识图时知道哪些地方该注意、须细心计算。在结构上哪些地方须考虑施工时的安全问题,在绘图时哪些地方该考虑实际施工中的问题。即能达到施工标准又符合规范要求,达到设计、施工标准化。没有这次实习也许绘图只是用书本上的照搬照画,不会考虑太多的问题,更不可能想到自己的设计是否能施工。

此次暑假实习让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让我知道自己还有许多的不足。这一次认识实习,我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触的东西,受益颇丰。深入工地一线的参观,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课本没有的东西,对待工作应该有正确的心态上。在就业观念上也有很大转变,现在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等待更好机会的到来,要建立起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我们初入社会应该学会在社会上独立,敢于参加与社会竞争,敢于承受社会压力,使自己在社会上快速成长。

实习工作增强了自己对专业的热情,知道建筑行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将来在这个行业工作,对自己来说将是很大的挑战。为了以后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现在就必须踏踏实实的学好专业知识。因此自己要努力学习,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次实习,增强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实习还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增强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建筑这个涉及多个行业的行业,你将面对一个复杂的交际圈,同时也可以接触很多不同的对象,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自信,坚强!

中央党校学习总结篇8

时光荏苒,紧张、充实而又愉快的党校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这两个月以来,在省委组织部的亲切关怀下,在党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在各位老师的悉心传授下,我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共党史、省情形式考察、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提升等多个专题,并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参观与考察培训,最终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党校学业。这是一次内容丰富、全面系统的学习,使我在政治理论、党性修养和综合能力上得到了全面培训,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感觉收获颇丰,感触很深,提高很大,使我受益匪浅。现将党校学习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集中学习、提高素养、夯实基础

(一)学习态度端正。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从没请过一天假,专心听好每一次讲座,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围绕讲座内容,结合实际,积极参加小组讨论,认真研讨。通过这次的专题学习,使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共党史以及当前省情形势考察研究的重大意义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对其主要内涵、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党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并且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为报答组织上的关心,我今后更加要学以致用,把自己在省委党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全部转化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二)学习成效明显。我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发展;省情形式调研与课题研究;领导素质与能力建设提升;中共党史与政党建设等内容,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进一步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开放型理论体系;更加深刻领会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再一次飞跃和升华。可以说,丰富多彩的系统性学习,使我在政治理论、党性修养和综合能力上得到了全面提高,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使我的思想再一次受到洗礼,理论基础有了跨越式提高,事业心与责任感尤为增强。因此,我深刻地感受到省委党校的培训学习,对党的领导干部是必不可少的。

二、贯通理论,思考工作,提高自身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我最大的乐趣。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职思考,着力提高自身把握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能力。

俗话说:“理论来自于实践”,科学的理论总是严格地以事实为依据,并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则要在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的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解决主客观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自己的工作实践统一起来,认真研究工作中不断变化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做到胸中有数,学而思,思而信,信而行。在大势、大局和大事面前,一切不利于发展、不利于民生、不利于未来长远的错误观念、落后意识和不适宜做法,都应该自觉摒弃。为此,我们必须具备审时度势识大势、聚精会神想大局、尽心竭力谋事业的磊落胸怀和恢宏气度。

三、积极研讨,互相交流,获益匪浅

党校的学员来自不同的地方和领域,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知识结构,有着各自的专长和特点。此次的集中学习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高端交流的平台,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互渗,产生了聚合效应,有效丰富了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在这里,既有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也有党支部、小组的主题交流,更有学员们的课堂交流和私下交流。通过这样多元化的方式,有效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产生了不同思想相互碰撞和交换的1+1>2的叠加效应,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能力素养,使我们受益终生。

四、求真务实,锤炼思想,提高自身党性

一个人要自立,一个民族要振兴,一个国家要富强,都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在党校的学习提高了我的党性修养,增强了我的党性观念。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要牢记党的宗旨,坚定马列主义信念。

坚定党的信念,则是要坚定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为此,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保持良好的政治心态。要立志有所作为,努力做“有境界、有智慧、有勇气、有分寸”的四有型干部。要淡泊名利,懂得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取得成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里面有个人努力的结果,但更多的是凝结了组织和群众的心血,一定要十分珍惜组织和群众的信任,一定要十分珍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和岗位,一定要对组织、对群众,也对自己负责,好自为之,走好每一步,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要在复杂多变、充满诱惑的特殊社会环境中,既成就事业,又健康成长。作为基层干部,尤其要严格自律,与群众同甘共苦,共克时艰,做到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始终保持高尚的品行和追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五、同窗共学,师生情深,记忆绵延

在省委党校学习的两个月里,大家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积极配合。在完成学习培训任务的同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忘不了不辞辛劳、悉心教导的老师,忘不了共同学习、共谋进步的同窗,忘不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校风,忘不了这里的坦荡真诚、厚重博大。这一切都会成为我生命的记忆,不断地渗透在我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这种美好的情谊会在我的人生长河中绵延荡漾,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六、存在的不足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两个月的学习,也发现自己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一是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经常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增强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虽然自己在工作中有思路、有点子,但有时在工作的过程中碰到困难,会有畏难情绪。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做一个“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人,扎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以学养德,以行践德,以律明德。真正做一个“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共产党人。

两个月的党校学习生活,使我收获颇丰。从老师和各位学员身上我学到了更多的社会知识、工作方法、为人态度和处事原则,他们不愧为我的良师益友,使我在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提高,知识上得到了补充,思想上更加成熟。党校的学习生活虽然短暂,但是影响深刻,我要以这次党校进修学习作为契机,继续深化学习,把党校学习的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党性锻炼,争做一名德才兼备、勤廉兼优、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看过2016年中央党校学习个人总结的人还看了:

1.2016年党课总结1500字

2、党校心得体会

3.2016年党课学习体会

4.2016年党员个人学习笔记

5、参加中央党校培训心得体会

中央党校学习总结篇9

中央党校学习

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激励人心,旗帜凝聚力量。在当今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使我们党能更好地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将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13亿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首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必然结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在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多世纪的实践雄辩地,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使中国不断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迈进。

其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真正实现科学发展,除了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别无他途。这是因为,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它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不能停止在原有的水平上。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就必须按照胡锦涛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切实把握和正确运用这些规律,着力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途上,不断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

中央党校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八天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却令人难忘。踏入中央党校,倾听老师们激情的演讲,感受中国的飞速发展,感悟老一辈革命家对于国家民族无私的爱,感叹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辉煌发展历程。进入党校学习,使我更加明确了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以责任推动自己不断进步。

在开幕式上,一位老领导提到青年人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我不禁反思:我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为了升官发财吗?是为了权利地位吗?不,我是要实现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的一生是极其短暂的。许多人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没有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人生的意义难道仅仅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人类本身的生存吗?不是的,人活着要有更高的理想,要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应该找出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轨迹。一位哲人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在时间的长度,而在于一个人所拓展得空间宽度。”通过学习党的奋斗历史,通过王爷爷等共产党人的实际行动,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我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民族责任。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的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为的是中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正如保尔所说:“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而不屑奋斗。”

听谢老师讲中共90多年的历史,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从更高层次上理解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学习加强中共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我深刻得了解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背景原因和存在问题。这一切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一名党员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听了王爷爷的报告,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共产党员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无私的奉献。王爷爷时时刻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是战争年代的奋勇杀敌还是和平年代热情关心爱护下一代,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他“干作孺子牛,心中装着党,那里都发光”的誓言。他正是以共产党人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他用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爱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义务。

这几天的学习让我了解党和国家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开阔了眼界,加深了理解。吴老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环境与 外交对策 ”的讲解,使我认识到中国国际环境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孙老师对台海历史的介绍使我更加坚信台湾最终要回归祖国。通过孙老师对中央对台的方针政策的解读,我了解到中央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方法。赵老师对恐怖主义的讲解使我了解到恐怖主义的危害性,国际反恐策略,中国的立场和政策。汪主任对核工业50年的介绍使我了解到中国核工业的辉煌发展历程,消除了我对核工业的一些困惑。徐司长对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前景和重点的介绍使我认识到中国的迅速发展。李老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解加深了我对和谐社会的认识。

感触最深得失刘市长关于“中华民族和奥运精神”的讲座。刘市长关于充满哲理的语言令我折服。奥林匹克是一种生活哲学 ,以奋斗为乐,尊重基本原则。它不但是精神的,而且是物质的。奥林匹克是一种公德,公平,公正。它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当代青少年应该具有这种精神。刘市长更加赞叹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他说:“中华民族之优势在于使命感,责任感始终充斥再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铭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骨头上,融化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历经千年沧桑岁月,无论战乱贫穷,无论朝代更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始终没有丢失,这是为什么?我想正是这种使命感,责任感才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的强大原动力。

在与其他学员的交流中,我感受到自己知识水平的有限。许多的大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而且很深刻,体现了他们的广博的知识。马上就要走入大学的我,更加渴望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奋发进步,这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渴望!

正如我们在话剧里说的一样:“让我们用我们的责任推动祖国的进步!”

中央党校学习心得体会

一直以来认为中央党校是一个神秘的圣地,觉得以自己的水平是没有机会进入的。可有幸学校给了我这个宝贵的机会,让我能来到这里学习。在这里,我通过对建党以来我们的党所走过的风雨历程的学习,更加坚定了对党的支持信念,明白了党在建业之时的艰辛,以及对现在的中国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党校之行,让我受益匪浅。

如今我们的党,是一个拥有八千万党员的大党,可在九十年前,刚建立的它却只有13人,这其中或离党或叛党,当年正是这一不起眼的小组织,却完成了反帝反封和反资的双层任务,并且完成了建国伟业,其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共产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已经牢牢地刻在了革命先烈们的心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出抗争的不是他们,而是那些封建资本主义的势力,他们在反抗历史潮流。正应了中国古话“逆天行事是断不能成功的”。由此可见,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的党,在成就伟业的过程中,当然也有错误,有的还很重大,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党校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对这一点没有避讳。中共在犯错之后能及时改正,并保证以后没有此类错误发生,这是难能可贵的。说实话,曾经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只盯在了那几个错误上,好比一张白纸上沾了一个墨点,而我只盯着这个墨点看,就以为整张纸都是黑的。如今一见,实乃功大于过。老师们不仅对这些明显的历史错误,指出了原因以及真实情况,同时也对一些我们都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如三大改造)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指出其弊端,这使我们明白,对历史要有一个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不能简单的凭主观意向,片面行事。我想这一点正是现在的人们所缺乏的。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既要看到光明面,也要看到阴暗面,切不可武断了事。

通过老师的教育,我明白了当今的世界并不是一派和谐,世界上依然有战乱,有阴谋,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家,前途并不是那样的平坦无阻,我们将迎来更大的挑战。古语云“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先辈们为了我们祖国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前辈们为了我们祖国的稳定更是费煞苦心,但那都是过去,现在是21世纪,是一个用科技说话的世界,我们已经不能仅凭着地大物博取胜了。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我们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未来更大的任务压在我们肩上,我们肩上担子很重,但我们的斗志依然高昂。作为中国未来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让前辈们费心开拓的土地结满累累硕果。

关于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俞俊生老师用波尔斯曼方程,生动地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社会科学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社会中一般人占大多数,极优分子和极恶分子都是少数,但极优分子永远多于极恶分子,社会是向优的方向移动还是向恶的方向移动,就取决于大多数普通人的价值取向了,而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让人们以美为美,以丑为丑,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中国的未来才是光明的。

如今随着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丰富化。外来文化正在逐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些影响中有好的有坏的,最应让人警觉的是,有的国家利用这些文化向国人渗透着一些西方价值观,盲目追求自由,像解放战争时期向国统区人民的宣传一样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使得一些没有形成自己意识形态的人开始轻视,甚至鄙视中国共产党,为了应对这一点,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外界所动。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努力让周围的人们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我们要保护好这颗灵魂。

这些就是我党校学习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我知道这只是一些浅层次的体会,而我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体会加深,让它深入自己的心灵,在不断思考与实践中将它们集合起,来刻在心上,通过自己的行动表示出来,投身到中国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中去。

这次在中央党校的学习,我不是一个人在学习,因为我还要将我所学的知识发扬光大,让别人也都知道,这样我的学习才有意义,才算不虚此次党校之行。

相关文章

中央党校学习总结篇10

八天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却令人难忘。踏入中央党校,倾听老师们激情的演讲,感受中国的飞速发展,感悟老一辈革命家对于国家民族无私的爱,感叹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辉煌发展历程。进入党校学习,使我更加明确了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以责任推动自己不断进步。

在开幕式上,一位老领导提到青年人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我不禁反思:我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为了升官发财吗?是为了权利地位吗?不,我是要实现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的一生是极其短暂的。许多人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没有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人生的意义难道仅仅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人类本身的生存吗?不是的,人活着要有更高的理想,要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应该找出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轨迹。一位哲人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在时间的长度,而在于一个人所拓展得空间宽度。”通过学习党的奋斗历史,通过王爷爷等共产党人的实际行动,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我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民族责任。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的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为的是中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正如保尔所说:“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而不屑奋斗。”

听谢老师讲中共90多年的历史,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从更高层次上理解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学习加强中共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我深刻得了解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背景原因和存在问题。这一切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一名党员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听了王爷爷的报告,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共产党员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无私的奉献。王爷爷时时刻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是战争年代的奋勇杀敌还是和平年代热情关心爱护下一代,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他“干作孺子牛,心中装着党,那里都发光”的誓言。他正是以共产党人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他用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爱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义务。

这几天的学习让我了解党和国家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开阔了眼界,加深了理解。吴老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环境与 外交对策 ”的讲解,使我认识到中国国际环境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孙老师对台海历史的介绍使我更加坚信台湾最终要回归祖国。通过孙老师对中央对台的方针政策的解读,我了解到中央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方法。赵老师对恐怖主义的讲解使我了解到恐怖主义的危害性,国际反恐策略,中国的立场和政策。汪主任对核工业50年的介绍使我了解到中国核工业的辉煌发展历程,消除了我对核工业的一些困惑。徐司长对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前景和重点的介绍使我认识到中国的迅速发展。李老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解加深了我对和谐社会的认识。

感触最深得失刘市长关于“中华民族和奥运精神”的讲座。刘市长关于充满哲理的语言令我折服。奥林匹克是一种生活哲学 ,以奋斗为乐,尊重基本原则。它不但是精神的,而且是物质的。奥林匹克是一种公德,公平,公正。它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当代青少年应该具有这种精神。刘市长更加赞叹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他说:“中华民族之优势在于使命感,责任感始终充斥再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铭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骨头上,融化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历经千年沧桑岁月,无论战乱贫穷,无论朝代更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始终没有丢失,这是为什么?我想正是这种使命感,责任感才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的强大原动力。

在与其他学员的交流中,我感受到自己知识水平的有限。许多的大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而且很深刻,体现了他们的广博的知识。马上就要走入大学的我,更加渴望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奋发进步,这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渴望!

正如我们在话剧里说的一样:“让我们用我们的责任推动祖国的进步!”

看过干部中央党校学习心得体会的人还看了:

1、参加中央党校培训心得体会

2、中央党校培训心得体会

3、关于中央党校学习心得体会

4、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中央党校学习总结篇11

中央党校学习

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激励人心,旗帜凝聚力量。在当今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使我们党能更好地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将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13亿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首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必然结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在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多世纪的实践雄辩地,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使中国不断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迈进。

其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真正实现科学发展,除了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别无他途。这是因为,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它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不能停止在原有的水平上。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就必须按照胡锦涛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切实把握和正确运用这些规律,着力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途上,不断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

中央党校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八天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却令人难忘。踏入中央党校,倾听老师们激情的演讲,感受中国的飞速发展,感悟老一辈革命家对于国家民族无私的爱,感叹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辉煌发展历程。进入党校学习,使我更加明确了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以责任推动自己不断进步。

在开幕式上,一位老领导提到青年人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我不禁反思:我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为了升官发财吗?是为了权利地位吗?不,我是要实现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的一生是极其短暂的。许多人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没有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人生的意义难道仅仅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人类本身的生存吗?不是的,人活着要有更高的理想,要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应该找出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轨迹。一位哲人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在时间的长度,而在于一个人所拓展得空间宽度。”通过学习党的奋斗历史,通过王爷爷等共产党人的实际行动,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我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民族责任。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的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为的是中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正如保尔所说:“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而不屑奋斗。”

听谢老师讲中共90多年的历史,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从更高层次上理解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学习加强中共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我深刻得了解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背景原因和存在问题。这一切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一名党员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听了王爷爷的报告,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共产党员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无私的奉献。王爷爷时时刻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是战争年代的奋勇杀敌还是和平年代热情关心爱护下一代,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他“干作孺子牛,心中装着党,那里都发光”的誓言。他正是以共产党人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他用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爱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义务。

这几天的学习让我了解党和国家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开阔了眼界,加深了理解。吴老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环境与 外交对策 ”的讲解,使我认识到中国国际环境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孙老师对台海历史的介绍使我更加坚信台湾最终要回归祖国。通过孙老师对中央对台的方针政策的解读,我了解到中央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方法。赵老师对恐怖主义的讲解使我了解到恐怖主义的危害性,国际反恐策略,中国的立场和政策。汪主任对核工业50年的介绍使我了解到中国核工业的辉煌发展历程,消除了我对核工业的一些困惑。徐司长对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前景和重点的介绍使我认识到中国的迅速发展。李老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解加深了我对和谐社会的认识。

感触最深得失刘市长关于“中华民族和奥运精神”的讲座。刘市长关于充满哲理的语言令我折服。奥林匹克是一种生活哲学 ,以奋斗为乐,尊重基本原则。它不但是精神的,而且是物质的。奥林匹克是一种公德,公平,公正。它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当代青少年应该具有这种精神。刘市长更加赞叹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他说:“中华民族之优势在于使命感,责任感始终充斥再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铭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骨头上,融化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历经千年沧桑岁月,无论战乱贫穷,无论朝代更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始终没有丢失,这是为什么?我想正是这种使命感,责任感才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的强大原动力。

在与其他学员的交流中,我感受到自己知识水平的有限。许多的大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而且很深刻,体现了他们的广博的知识。马上就要走入大学的我,更加渴望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奋发进步,这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渴望!

正如我们在话剧里说的一样:“让我们用我们的责任推动祖国的进步!”

中央党校学习心得体会

一直以来认为中央党校是一个神秘的圣地,觉得以自己的水平是没有机会进入的。可有幸学校给了我这个宝贵的机会,让我能来到这里学习。在这里,我通过对建党以来我们的党所走过的风雨历程的学习,更加坚定了对党的支持信念,明白了党在建业之时的艰辛,以及对现在的中国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党校之行,让我受益匪浅。

如今我们的党,是一个拥有八千万党员的大党,可在九十年前,刚建立的它却只有13人,这其中或离党或叛党,当年正是这一不起眼的小组织,却完成了反帝反封和反资的双层任务,并且完成了建国伟业,其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共产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已经牢牢地刻在了革命先烈们的心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出抗争的不是他们,而是那些封建资本主义的势力,他们在反抗历史潮流。正应了中国古话“逆天行事是断不能成功的”。由此可见,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的党,在成就伟业的过程中,当然也有错误,有的还很重大,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党校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对这一点没有避讳。中共在犯错之后能及时改正,并保证以后没有此类错误发生,这是难能可贵的。说实话,曾经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只盯在了那几个错误上,好比一张白纸上沾了一个墨点,而我只盯着这个墨点看,就以为整张纸都是黑的。如今一见,实乃功大于过。老师们不仅对这些明显的历史错误,指出了原因以及真实情况,同时也对一些我们都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如三大改造)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指出其弊端,这使我们明白,对历史要有一个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不能简单的凭主观意向,片面行事。我想这一点正是现在的人们所缺乏的。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既要看到光明面,也要看到阴暗面,切不可武断了事。

通过老师的教育,我明白了当今的世界并不是一派和谐,世界上依然有战乱,有阴谋,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家,前途并不是那样的平坦无阻,我们将迎来更大的挑战。古语云“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先辈们为了我们祖国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前辈们为了我们祖国的稳定更是费煞苦心,但那都是过去,现在是21世纪,是一个用科技说话的世界,我们已经不能仅凭着地大物博取胜了。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我们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未来更大的任务压在我们肩上,我们肩上担子很重,但我们的斗志依然高昂。作为中国未来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让前辈们费心开拓的土地结满累累硕果。

关于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俞俊生老师用波尔斯曼方程,生动地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社会科学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社会中一般人占大多数,极优分子和极恶分子都是少数,但极优分子永远多于极恶分子,社会是向优的方向移动还是向恶的方向移动,就取决于大多数普通人的价值取向了,而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让人们以美为美,以丑为丑,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中国的未来才是光明的。

如今随着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丰富化。外来文化正在逐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些影响中有好的有坏的,最应让人警觉的是,有的国家利用这些文化向国人渗透着一些西方价值观,盲目追求自由,像解放战争时期向国统区人民的宣传一样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使得一些没有形成自己意识形态的人开始轻视,甚至鄙视中国共产党,为了应对这一点,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外界所动。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努力让周围的人们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我们要保护好这颗灵魂。

这些就是我党校学习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我知道这只是一些浅层次的体会,而我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体会加深,让它深入自己的心灵,在不断思考与实践中将它们集合起,来刻在心上,通过自己的行动表示出来,投身到中国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中去。

这次在中央党校的学习,我不是一个人在学习,因为我还要将我所学的知识发扬光大,让别人也都知道,这样我的学习才有意义,才算不虚此次党校之行。

相关文章

中央党校学习总结篇12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当前,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文明的发展的确有倒向过度物质化的倾向,这是一个可见的事实。它的威胁在于,人类社会“在物质进步的祭坛上牺牲了诸多道德和精神价值”。毫无疑问,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而始作俑者则是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这一文明对于物质的极力追求,使得他们渐渐偏离了启蒙运动时期所确立的文化方向,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技术和消费的层面,而较少顾及那些事关人类社会真正福祉的问题。

(一)全球设计的危机。

当代世界仍然处在巨变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规模之盛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而这一现象并非无源之水,而是以发轫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作为基础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设计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动因,也是果实。作为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设计的进化受到社会力量的塑造和鼓动。与此同时,它也反过来为社会带来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这个世界即使从总体上来看更加趋于平等和民主,但是我们也无法忽略这样的现实,即这里还存在着相当严峻的贫困、不公正、残酷和_的事件。因此,我们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设计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担,设计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变得更美丽、更舒适,同时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当下国内的设计现实。

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迎来了它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改革如今已经到达“深水区”,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因应新的国际趋势,进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检视当前的境况和不足,反思我们走过的道路。这种姿态应当是全方位的,它将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各个层面逐一展开。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设计发展之路,我们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国人对于设计的了解和期待也在不断加深。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设计还有严重的不足,总体说来,我们还很缺乏原创性的设计,以及负责任、有品质的设计,我们距离“设计大国”、“创新大国”、“软实力大国”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在实践当中,则有这样这样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批评乏力,二是_缺失,它们实际上又是一体的。

就当下而言,发掘设计的道德力量,对于增进我国社会的凝聚力,提升大众生活的福祉和个体的内在幸福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很多证据都已显示,一个社会的道德败坏往往与城市、社区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联系,反之亦然。因此,我们有理由加紧推动中国设计的批评规范化,推进_议题的常态化。它们将会在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变得更加生动、人性化,会逐一体现在设计实务当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在下意识地使用产品、适应于产品,产品对于人而言,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习惯。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设计内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设计和商业的密切交融,这就更加使我们容易忽略设计的“全景图”,一个正在逐渐生成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而当前越来越细化的设计教育分科,这就进一步模糊了人们本已经不太清晰的视野,而忽略了作为这个概念、这个行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马格林指出,“将设计作为一种广义的人类活动来讨论便会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中国设计之弊虽与批评缺失有关,但从根本来看,却是因为当前的社会缺少应有的价值观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和设计才显得残缺不全,并造成了设计和批评的双重失落:它们无法产生互动(与此同时,虚浮的设计和伪劣的批评却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们需要着手阐述设计的本质,尤其是充分论证设计与_议题的关系,而这不仅是推动设计健康发展的必需,更是事关家国命运的现实命题。

从_角度切入对设计批评的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尽管还远不够成熟,但当前国内的设计批评研究还是显示出了多种可能性,如果从_角度切入设计批评研究,在方法层面具有特殊意义。它们虽分属不同层面,却具有明显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设计活动接受社会反馈的过程,是健康有序的设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设计生产;而后者则是隐藏在一切社会活动(当然也包括设计)背后的根本动力,是设计的价值观所在--笔者认为,它们都关乎设计活动的本质--我们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设计的外在形式,而后者则是设计的内在动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中外文献综述。

(一)设计批评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众所周知,设计理论和建筑、艺术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建筑学,由于它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都对其他门类的设计学建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建筑和设计形成了一种极为紧密而又微妙的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设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设计学的独立性也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批评的行为很早就已产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梁思成在1955年对北京城市规划的质疑和行动就是知名的历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评事件,显示出建筑界当时对于历史文脉保存的批判性思考。就总体而言,设计批评的真正起步却要等到改革开放之后,从那时起,设计批评的活动才逐渐展开,而相关的设计批评研究则在此后跟进。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设计批评开始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中设计议题的逐渐展露而变得愈发急迫,另一方面,设计批评与设计史、设计理论的互动也越来越频密。在此过程中,一些中青年学者也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就总体而言,国内的设计批评和设计_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约从20__年前后起,论文和专着进一步有了数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于问题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况来看,设计批评对于大多数设计圈内人来说,它已经由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较为熟悉的的概念。当然,和现实相比这还远远不够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批评传统、批评氛围比较稀薄的国家来说,深入扎实地探讨设计批评,对其相关基础概念进行挖掘、梳理,将会是一份长期的工作。

因此,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针对设计批评的学科概念的界定、相关框架的构建,对其相关历史源流的梳理,都还需要从头做起。因此,在该学科方向内,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仍然显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对于设计批评到底是什么?它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只是一个开始,诞生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以建筑批评为例,郑时龄的《建筑批评学》(20__)就从批评的主体论、价值论、符号论、方_、批评意识,以及建筑师的身份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建筑批评这一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当篇幅的有关国外设计批评历史的介绍,同时也有许多当下国内建筑设计的案例,内外印证,联系紧密。由于作者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和各类建筑实践,因此得以比较透彻地剖析批评的各个层面;而在设计批评方面,目前有这样两本教材,即杜军虎的《设计评论》(20__)和黄厚石的《设计批评》(20__),二者都较为全面地评述了设计批评的框架,对其的历史、本体、价值、范畴等概念均有谈及,为这一学科的构建铺设了道路。而李丛芹的《设计批评论纲》(20__)也是一部较为重要的、非教材类型的专业论着,该书从人与物的关系着手,以设计批评的立足点、范式、原则、主体等几个方面作为抓手,阐述了人与物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变迁。作者结合大量实例,以轻松自如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的深刻联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造物”和“生生”关系的思考,清楚地表明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设计文化的深远影响,当然这也必然影响人们对于设计的批判和认识。

此外,关于设计批评的本体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例如,“批评是一种学术立场而非道德骂场”(田萌)、“关于设计批评的身份焦虑”(芦影,20__年)、“建构一种批评的本质”(李凯生)、“设计批评的类型研究”(刘震,20__年学位论文)、“从设计批评的现状谈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为止,针对设计批评也在进行着带有具体指向性的思考和总结,将设计批评与设计文化立场、设计的价值倾向、设计的哲学维度等等进行融合、并置的趋势,开始引发更多的关注。这一方法表明了设计批评研究的开放性,目前这方面的专着还不算多,其中比较代表性的有张犇的《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20__),该书将设计批评放在设计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和思考,较为清晰地还原了设计的文化属性,既有历史的纵向叙述,也有对本体问题的横向思考,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设计批评是对设计价值的一种判断,因此对于设计价值的阐述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设计价值论》(20__)一书中,就从设计价值的角度出发,专门就设计批评与设计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是为对设计批评的一种本体论性质的思考。在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设计批评所涉及的价值原则的多样性。从设计价值与批评的关系、设计价值的类型、设计价值判断的原则和标准出发,将设计批评和价值判断关系的内在逻辑层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还特别指出,设计批评不仅是一种个体性的行为,同时它也应该反映出社会整体的价值思考。此外,李乐山的《工业设计思想基础》(1997)一书把设计放在了文化的整体背景下进行观察,体现出和其他相关着作不同的立意,体现出作者视野的独特性和责任意识。该书最后一章着力于对西方现代性的回顾,用了相当篇幅来探讨现代设计的思想历史根源。这一部分看似脱略于该书的总体结构,实际上确有其必要性,这将设计背后的文明危机呈现出来。李乐山人认为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它实际上掩盖了西方工业文明内在的巨大缺陷,正是这种现代性造成了严重的_危机、社会危机,该书的具体表述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对于破除西方迷信,却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学者李向锋的《寻求建筑的_话语: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其反思》(20__),是对建筑_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一本重要着作。该书对西方建筑_的历史、体系、研究模式、当代的实践操作以及中国当下的回应,进行了思考。其中既有历史叙述的纵线,又有横向的、并列的概念阐述。不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筑_发展的线索,它的演化,核心议题的扩展,同时,又将这些问题同中国当下的现实加以连接,从而建立起一种结构坚实、体例完备的立体式叙述。

批评从来都不曾被局限于设计专业之内,从它诞生之日起,直到今天,这一活态的、外向的、多元多义的面貌,就一直保持着。就这一特征而言,它和历时更为久远的艺术批评、建筑批评、文艺批评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允许,甚至有赖于设计之外的各类知识的积极融入。这些知识来源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多个学科,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_学等等。这些专家所思考的视觉未必一致,但他们往往能有许多相重叠的结论和观念。在我国,这种跨领域的、多学科的批评实践总是与理论的建构并肩展开。消费社会就是关注的“靶子”之一,社会学学者郑也夫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__年)就是一部重要的着作,本书从消费的角度着手,对当前国内的社会景况做出分析。可以预见的是,设计批评走向多学科的交流,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自然态势,而且也将成为设计学自身的一种要求。

事实证明,设计批评的发展往不仅需要从现实当中汲取养分,而且针对自身的文明基因,设计批评也需要有属于我国自身的理论建构。因此,回顾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当中去寻找设计发展的逻辑,建构其中的社会、文化、_维度,探索具有本土意义的批评范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管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它的实践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论证。但这一范式对于完善我们的设计批评,建立中国设计批评的_标准而言,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针对设计史以及重要设计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许多是关于设计批评的发展研究。例如,“乌尔姆设计学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__年学位论文)、“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思想研究”(廖前兰,20__年)、“都市乌托邦的批评理论:读威尼斯学派的三本着作”(李翔宁,20__年)、“雷纳班汉姆及其设计批评观”(关玲,20__年学位论文)、“批评包豪斯”(翟墨,20__年)、“事实与价值:卢斯装饰批判的批判”(黄厚石,20__年学位论文)等等。

针对那些专门的设计领域、设计专业,批评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以往的研究当中,设计批评的思考几乎都是下意识地围绕着工业设计展开,严格地说来,这当然和设计史研究历来偏重工业设计的倾向不无关系,但这种以工业设计“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在渐渐得到改观,在服装、景观,平面甚至动画专业当中,相关的批评研究正配合着批评实践的展开而得到深入的发展。例如由李超德、张蓓蓓共同撰写的《服装评论》(20__),该书针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批评研究,对于当下的服装设计批评的发展倾向有着全局式的认识,同时又不乏对历史的回望、关照,不失对服装设计自身专业特性的冷静思考。而在景观设计领域,俞孔坚也凭借着他一系列的专业实践和带有明显批评思考的着作而推动了设计的发展,他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20__)、《回到土地》(20__)都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作品。

2、国外研究情况。

就设计批评在国外的发展、研究发展情况来看,它要早于国内。就工业设计的批评来看,它应以19世纪中叶作为起点,但其雏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而在建筑学领域,批评的行为和范式形成的时间还要更早。在经历了这种漫长的发展之后,批评在西方设计领域已经不只是一种学科的的概念,更已经成为一种人们的自觉意识,熔铸到人们的设计意识当中。在建筑师、设计师和大众的思考当中,处处显示出这种批评意识的存在。

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在当时的设计史、设计理论的研究当中,也常常会将批评意识融入其中。历史写作本身有时就会映射出作者个人的价值立场。由于时代的局限,历史写作往往成为一种表达立场和批判性的载体。这在佩夫斯纳和吉迪翁的历史研究中,就体现出这一点,作为现代主义的拥趸,他们借助于历史研究表达出这样的一种立场。

设计批评早已经超出了旧有的框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一种文化与社会力量,它在信奉激进主义的设计师与创作者手中,更是成为一种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的利器,用设计的语言去批判社会。1964年,英国设计师肯·加兰德(KenGarland)发表了着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这是一部设计宣言。加兰德通过这样一种行为,号召设计师回归设计的人文主义精神当中,以此来对抗一个商业氛围浓烈的时代。这份宣言是当时的英国设计师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回应,呼吁社会重新回归到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模式。1971年,德国沃尔夫冈豪格(W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外观、性和广告》,这是代表兰克福学派社会批评的经典作品,对于充斥在商品社会当中的广告展开了尖锐批判,对于大量充斥在市场上的商品产生的不良社会效应进行了消费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是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1972),作为横跨设计批评和_两大领域的一部经典着作,该书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对于资本主义设计问题的_和环境思考。首次提出设计_概念的一部着作。从生态道德、社会道德等方面对现代设计进行了深度的反省,设计_从这时起,展示了设计_思考的多元性。书中还以大量的实例,证明了设计_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展示了设计的局限性,以及设计发展有可能达到的水平。

英国学者爱丽丝·劳丝瑟恩的《设计:为更好的世界》(20__),也以一种较为通俗、流畅的书写方式,对设计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评。针对正身处技术化时代的设计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个专门的设计领域中,有着专业指向性的设计批评也在迅速展开。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学术刊物(编辑者包括迈克尔·别拉特、威廉·德兰特和斯蒂文·海勒等人)。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汇集了自1997年到20__年这三年间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设计批评有关的文章,它们发表在各类专业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质的刊物当中,涉及到和平面设计有关的各类话题:例如,号召平面设计师们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或者是探讨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不断壮大的视觉文化力量。

(二)设计_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_问题的思考在最近数十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里,学术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实处,这是可喜的现象。在此过程当中,一些专业杂志为设计_讨的讨论搭建了话语平台,一些重要的学术讨论、学术会议先后进行。例如,20__年,《美术观察》第6期,就以“设计_:从人机适合到人际和谐”为专题,在“观察家”栏目对这一问题做过最初的讨论。

由《装饰》杂志社和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20__全国设计_教育论坛”在杭州举行,此次大会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_教育问题”为主题,围绕设计_的内涵、设计_与职业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_和设计_教育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论坛结束后通过了《杭州宣言--关于设计_反思的倡议》。

一些重要的设计展览也开始针对设计的_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类活动并不只限于图片、展品本身,往往还囊括了论坛、会议等活动,从而增进了_议题思考的深度。20__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开了“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为“信”(象征「信息」的沟通与「信念」的传递,以谋求透明与互信的对话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信”,下设四个专题,分别是“获益”、“和谐”、“交流”、“定义”,其中的主题演讲涉及到这样一些具体的内容,例如“为更多人的设计”、“可持续发展与设计师的当下责任”、“生态政策:义务或者负担”、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国学者则提出“连接多样性:设计教育中的_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览、博览会也在中国相继召开,这不仅有力地拓展了国内设计界的专业视野,增进了他们对某些普适的设计价值的认识,同时也有力地加强了专业内外人士的沟通交流,使得设计_这类看似枯燥的议题也能够为大众所了解,进而促进他们的认同。例如,20__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次大型的博览会以“和谐城市”作为理念,对中国文化的和谐、中庸理念进行全新的、鲜活的诠释,将设计_议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结合到了一起,从而推动了设计_学和设计实践的结合。

除了这些规模较大的专业会议和论坛活动之外,一些较小规模的学术沙龙活动也在不断涌现,反映出_思考的多层次性和议题的多元。例如,20__年9月17日,北京市级人才强教项目建筑_学学术创新团队举办“建筑_与城市文化”学术沙龙。需要指出的是,_问题已经不光是学术活动的目标,它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受关注的焦点;同时作为一个全球性议题,它也激发起跨领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对话、思考。例如,作为策划周密的专题性展览的一部分,会议论坛构成了一个目标极为明确的整体,往往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在20__年成功举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是近年来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设计活动,本次活动以“仁:设计的善意”为主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鲜明的信号,无论是“仁爱”,还是“善意”,都直接指向_问题的内核--.它关注的问题很多,在分论坛部分:社会、能源、环境保护、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势群体,消费批评和设计_等等都被。对于“仁”、“善意”这类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国设计界对于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再度肯定。

随着设计_逐渐在国内引发关注,对于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渐渐为人关注,对这个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统性研究也正在拉开序幕,其中杨莹(中国美术学院)的硕士论文就颇有代表性,论文题为“维克·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20__)。

该文从战后设计的消费社会背景出发,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并对其思想,即设计师责任体系加以研究,从而呈现了_议题与设计师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当前国内的设计师责任思考,建立了理论的高度。

周博的《现代设计思想史》(20__)是近年来相关着作中颇为扎实、稳健的一部。对西方设计_做了总体性的回顾,对二战后的设计_发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设计思考进行了评述,将帕帕奈克的设计_思考放在了学科发展的历史当中,脉络清晰,结构合理。该书将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设计_的历史脉络当中,进行梳理和考察,这一方面表明了_议题的历史性,和某些稳固、坚实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独特性的设计思考。

近年来,以“设计_”为主题进行申报的高层次的课题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纪西方设计思想研究”(20__年,周博)、“19世纪后半叶英国设计思想述评”(20__年,周志)、“中国节约型社会的造物设计思想研究”(20__年,杨先艺)等等。

_议题也常常和性别议题相关,所以女性主义设计、建筑的研究也自然归属于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滕静茹的博士论文《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该文以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作为视角,分别对女性在建筑专业、建筑环境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筑师的角色、女性建筑设计、女性的建筑设计教育、女性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关系等多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思考。较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_境遇。这种将女性主义作为切入点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论与现实,是对以男性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社会环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2、国外研究情况。

由德国建筑史学家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撰写的《建筑理论史》初版于1985年,这是关于建筑理论和建筑批评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的内容上迄古罗马,下至20世纪70、80年代,内容浩瀚庞杂,作者却能条分缕析,从容道来。其中既有历史的纵向梳理,也有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作并置的、呼应的研究。将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建筑、规划、园林等方面的理论、批评做了清晰、整体,而又不失情节的描述。并且始终保持前后的贯通,对建筑理论的关键性价值概念的发展、演化进行了陈述。

建筑批评和建筑理论、建筑史的紧密逻辑关系在该书中有清楚的呈现。

由美国设计学者维克多·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编辑的《发现设计--设计研究探讨》出版于1995年,其中的“价值与责任”部分专门辑录了三篇论文,代表着1990年代设计_研究发明的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尔·米查姆撰写的“设计中的_学”一文,从哲学和_学的视角,对设计的_本质做了清晰的陈述,对_在设计体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诠释。作者认为,设计不单纯是技术和审美的问题,它同样也无法脱开_学的本质。而_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要把设计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观察,而不能任由设计沦为孤立的、自私的社会现象。而托尼·弗莱的“神圣设计--再创造理论”则从神圣信念的角度谈到设计的发展,认为设计肩负有重新联系自然与文化的责任。这些思考都将设计的_思考摆在了_学和人类文化建设的高度,拓宽了设计思维。《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论文集,一部由平面设计师(AGI会员)所提供的一部思想汇编,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平面设计的社会角色的。作者们多为拥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其中很多人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谈到设计的责任问题。但就平面设计这一载体而言,相比于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它的社会价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对于设计师而言,重新树立起对于这一专业方向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学者哈尔·福斯特出版于20__年的《设计之罪》,既包括设计和艺术的批评文章8篇,福斯特认为,设计已经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体系之下膨胀起来,其中的“设计与罪恶”、“建筑大师”等文章,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这种特征无论是在19世纪的英国,还是20世纪初的德国,都体现出这一点。

在近来的许多设计史着作中,有许多都会很自然地涉及到对设计批评和_问题的描述,因为在现代设计史的写作过程中,这些内容几乎总是会十分自然地融汇进来。

比如乔纳森·M·伍德姆所着的《20世纪的设计》一书,就有“设计与社会责任”一章。全面地回顾了二战后以来西方各国设计与设计的社会责任的互动关系。显示出二战之后,设计界和制造业对于消费者群体利益的思考和认识。诸如战后的英国、美国设计界对于消费者权益的关心、设计师对于大众健康,以及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

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战以来设计道德责任的逐渐复苏,此外也包括设计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应,同时还探讨了绿色设计。

而在《真实的设计:荷兰现代主义与视觉识别》一书中,针对荷兰在20设计的平面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荷兰的平面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对于它在战后阶段同荷兰企业的合作与矛盾着墨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兰设计师对于自身设计文化的反思,以及关于设计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展开的诸多思考。例如,保罗·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_:一部西德工业设计的文化史》(20__)(《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关于西德设计发展的历史的记录当中,有着对于德国设计思潮发展的相关记录,其中在关于乌尔姆学校的发展、变迁历史当中,记录了设计设计理念发展的相关情况。虽然不是专门的设计批评论着,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德国设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批评的意识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专门的设计评论集出版。维克多·马格林的设计论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__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_议题,对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如何进行设计_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设计_发展的滞后性,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人们仅仅停留在批评的层面,就会使得议题变得空泛无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积极推动_议题朝着现实的方向去发展,令_议题与当下的现实环境相互结合。譬如,对于设计师来说,他们需要思考的也许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费文化之外构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设计实践模式,从而超越当前的商业局限。因此,马格林认为,_的思考需要结合实际的设计项目进行,方才具有实质意义。

新泽西州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莱斯利·凯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设计的歧视:「男造」环境的女性主义批判》(1992),从公共空间和家庭空间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势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问题又和阶层、种族等问题掺杂在一起,作者不仅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和女性在这样不同的空间结构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而且试图去探究如何建构起一种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种族和阶层期待的新型的空间关系,该书从大量时间案例当中推进了理论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来的很多设计研究文献中,也都会针对设计的“社会价值”、设计的“_价值”、“道德”等展开相关的研究,这个部分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对设计_问题的相关研究。例如,荷兰设计师、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了解设计》(《UnderstandingDesign》)一书,就对设计的道德价值和设计师的责任问题进行了论述。

此外,设计_也在今天西方的设计实践当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美国学者唐纳德·诺曼既是设计教育家,同时也是设计师和理论家。他的着作关注于设计的人性化服务,并且在设计研究中注入了对“人-机”情感问题的思考。他的着作《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就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他在该书书中,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即本能层次设计、行为层次设计和反思层次设计。这三个层次的设计从根本上看,共同满足了我们对于设计的需求,设计的体验就建立在这样三个层次当中,人和设计之间的交流就是通过这样三个层次建立起来。人对于设计的多层级的需求,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人潜在的多种需求,例如、愉悦、美感、兴奋以及其他的各类因素,而设计理所因当地能够回应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当下和未来的许多商品,特别是那些智能产品而言,设计将要全面地回应这些问题。因此,这实际上也就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了人的_问题的多种需求。诺曼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论述,向我们表明,设计需要在情感层面回应我们的需求。

20__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威廉·麦唐诺(WilliamMcDonough)和德国吕内堡大学化学教授迈克尔·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续建筑运动”的棋手,而后者则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合作出版了《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这也标志着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已经开始着手推动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该书通过回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发展模式,深刻反思人类的贪欲,指出应该从新经济的角度入手,以设计作为引擎,来推动社会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从自身的产业实践出发,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为依据。

三、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为我国设计学科的新兴议题,“设计批评”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路径、多重选择。

事实上,设计批评和设计_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因此,将二者并列起来研究,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路径,因为它们都关乎设计的本质。批评是推动设计的方法、手段,而_则是设计的立场、内核。而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尽管对于设计批评和设计_的研究都在不断推进当中,但却鲜有将这二者并列起来作专题讨论的。

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西方设计批评和设计_议题的全面理解,这也是对惯常的设计史研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我们推动国内设计学科的建设和完善。现代设计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从设计学科的发展来看,我们很有必要加强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为了推动当下“设计批评”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有必要从“设计_”入手,进一步思考设计批评的理论构建。

(二)本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设计学本体的认识。有力地增强设计批评与设计_、设计史、环境议题、社会学的横向交流,从而夯实当前设计学研究的基础。这就证明设计自身具有和各类社会议题进行横向交流的可能,证明了设计学科自身的发展潜能。设计批评始终受到来自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主导。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课题的研究或将有助于推动当下国内设计批评的发展。通过对西方设计批评在历史和学理的回溯,我们将可以深化对于当前国内设计批评发展状况的把握,提升我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因此,我们需要从眼下的现实情境中有所超脱,通过回溯现代设计产生的原点,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总结经验。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通过技术、审美、社会和生态这四个基本维度,课题对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的面貌做出整体的勾勒,呈现出设计与西方社会充满矛盾的二元关系。如果把它们比作“同路人”也未尝不可,它们无法相互分离,彼此之间有时嘘寒问暖,有时也龃龉不断。

可以说,在设计发展的目标和人类真实需求之间,总是存有差距。尽管这二者的总体方向一致,但它们并不是始终重合的、默契的。人类在膨胀的_驱动下,有时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设计、“坏设计”,甚至是_的设计,而这已经为历史所证实。

此外,这里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首先,当前的研究有一种趋势,似乎谈论_,试图否认人类的中心地位。对于这种论调,在笔者看来,不仅显得不诚实,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对“人类-世界”这一主客关系的重新调整,并不能够回避人类作为主体的事实,对这一主体的任何弱化,都将造成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目标的模糊--这就如同一个没有主语的句子一样,它无法准确传递信息--任何企图否定这一事实的思考,那种虚化的“区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导致逻辑和实践层面的困境。因此,不用回避人类中心论的问题,我们应当坦率地承认,人类自身的存在、延续和永续的发展是我们关心的根本问题,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与之同时出现的。

其次,研究设计_,为了防止这个议题变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课题始终将“人”作为核心,由此辐射状地连接到各个不同的话题当中,譬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自我与他者等等。试图呈现“人”的矛盾性、多元性、复杂性,这个“人”既可以是指作为整体的人、具有共同属性的人、有着相同诉求的人,同时也可以是作为个体的人、具体的人、有着特殊要求的人。围绕着“人”这个核心来展开思考,但尽可能用超脱于西方的立站到场来思考设计批评与设计_问题,由于一体的宽泛,这里的论述必定也是运动的、发展的、开放的。

再次,应以尽可能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思考技术文明和消费社会带给人类的影响,倘若无视、或者回避人类在近两个多世纪以来的成就,那就等于是彻底否定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成果,那么这不仅武断,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时也要以敏锐的直觉,去判断技术理性带来的异化。

最终,本课题所探讨的设计批评指向了_的议题,设计在_这个层面上的意义得到凸显。这会触及不同层面的问题和现象,其中既要呈现具体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对人类个体、社会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后果、潜在影响。随着目标的扩大,其结果也必然由“人类中心”延伸为“去中心化”的_思考,这就是由微观而宏观,由具体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过程。

五、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设计批评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由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物质文明的观念变迁

一、_的价值:造物与_的和谐统一

二、对待技术的态度

三、对待奢侈品与消费的态度

四、理性的原则

第二节启蒙运动时期

一、理性主义的崛起:批评的基础

二、批评与_价值

第三节现代设计的多元维度

第二章设计批评的技术维度

第一节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人性化议题:人与机器的抗争、妥协

一、技术革新和现代工业

二、19世纪英国对待工业化和设计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选择: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四、美国工业的选择:欢迎机器,但要适度

第三节乌托邦议题:人与社会的融合

一、设计与“的善”

二、格罗皮乌斯的教育尝试和_思考

三、纳吉的教育与思考:以人为中心

第三章设计批评的审美维度

第一节个人主义、审美与消费社会

第二节装饰议题:诚实与虚伪

一、不合时宜的装饰

二、装饰之罪

第三节风格议题:被物驱使的人

一、个人主义与商业活动

二、消费社会的矛盾性:个人与社会的分离

三、对广告和商业文化的批判

四、对废止和“流线型”的迷狂

第四章设计批评的社会维度

第一节平等与安全的议题

一、时尚与女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安全:由“消费者”转向“用户”

三、设计师的觉醒

第二节设计师的责任议题:乌尔姆观念的变迁

一、包豪斯的影响

二、要求理性的声音

三、在科学之外寻求人性

第三节帕帕奈克的历史贡献

一、对消费社会的批评

二、对设计师的定位

第五章设计批评的生态维度

第一节生态议题的紧迫

一、过度膨胀的技术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人-社会-自然:从分离到统一

一、现代主义者的生态设计观

二、由“个体”走向“共同体”

第三节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一、新的_思考与可持续发展

二、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三、面向大众的设计批评

第六章设计批评的主体

第一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改革者

第二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教育

第三节设计批评与职业设计师

第四节设计批评与大众

六、写作计划

(略)

七、参考文献

一、专着

1、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之于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__年

2、杜维明,《对话与创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

3、杜军虎,《设计评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__年

4、黄厚石,《设计批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__年

5、海军,《设计之重》,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__年

6、何怀宏,《_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7、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8、邵宏主编,颜勇,黄虹,等编着,《西方设计:一部为生活制作艺术的历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__年

9、李超德,《设计美学》,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__年

10、李超德,《服装评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__年

11、李丛芹,《设计批评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__年

12、李立新,《设计价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13、金观涛,《历史的巨镜》,北京:法律出版社,20__年

14、袁熙旸,《非典型设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15、(台)杨冠政,《环境教育》,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17、姚民义编着,《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概述--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__年

18、张犇着,《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__年

19、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史论部编译,《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选》,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__年

20、陈嘉明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年

……

二、论文

1、李超德,从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看设计_[J]。中国服饰,20__(1)

2、周宪,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J]。文学评论,1999(1)

3、李超德,绿色生态设计观--服饰文化内涵的新注解[J]。江苏纺织,20__(8):18-20

4、阿马蒂亚·森,斯密的市场从来不单独存在[J]。社会学家茶座,20__(1):87-88

5、于文杰,杨玲,英国19世纪情感社会主义及其历史演进[J]。史学集刊,20__(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着,汪芸译,英国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装饰,20__(11):14-20

7、李向锋着,寻求建筑的_话语[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__(7):278-280

8、陈喆,艾英旭着,西方关于建筑_问题的研究[J]。建筑师,20__(12):96-99

9、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__

10、杨莹,维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__

11、王书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思与整合[J]。《天中学刊》,20__(12):20-25

12、陈炜,提出设计_概念的必要性[J]。《美术观察》,20__(6):103-103

13、江牧,设计_之道[J]。《包装工程》,20__,27(6):318-320

14、李砚祖,从功利到_--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__(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义与西方现代性危机[J]。《学术交流》,20__(6):21-24

16、尤西林,“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J]。《思想战线》,20__(5):81-83

17、文兵,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J]。《暨南学报》,20__(1):22-28

18、崔雪茹,西方个人主义源流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_(4):162-170

19、黄显中,个人主义与市民社会--关于个人主义的一种解释[J]。《_学研究》,20__(11):86-90

20、储智勇,近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会科学》,20__(8):76-81

……

三、外文文献资料

1.JoanRo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2.HazelC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BloomsburyAcademic,20__

3.Ale_Coles,Designandar:DocumentsofContemporaryArt.London: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__

4.RobFleming,DesignEducationforaSustainableFuture.London:Routledge,20__

5.RobynMarsack,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London: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6.Meredi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_t:GraphicDesignTheory.London:ThamesHudsonLtd,20__

7.EditedbyW.S.GreenandP.W.Jordan,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CurrentPracticeandFutureTrends.London:TaylorFrancis,1999

8.JohnHeskett,IndustrialDesign.London:ThamesandHudsonLtd,1980

9.RaymondLoewy,:TheOverlookPress,1988

,ImaginedInteriors:representingtheDomesticInterioSincetheRenaissanc.London:VAPublications,20__

11.KrisztinaPassuth,Moholy-Nagy.London:ThamesandHudson,1985

12.Siegfr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acontributiontoanonymous-histor.O_ford:O_fordUniversityPress,1969

13.UlrichConrads,Programsandmanifestoeson20th-centuryarchitecture.London:MITPress,1971

14.Christ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100YearsContinuityinFlu_.HatjeCantz

15.KjetilFallan,ScandinavianDesign:AlternativeHistories.London:BERG,20__

16.PhilippeGarner,Si_:TaschenGmnH,20__

17.Victor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Moholy-NagyChicago.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18.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ofWestGermanIndustriaDesign.Califo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__

19.CarmaGorman,:AllworthPress,20__

-Maffei,RebeccaHouze,TheDesignHistoryReader.london:BERG,20__

21.WalterGropius,TheNewArchitectureandtheBauhaus.London: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22.DavidPye,TheNatureandAestheticofDesign.London:HerbertPress,1978

23.MikePr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_perience:TheRoleofDesignandDesignersintheTwenty-FirstCentury.London: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__

24.StevenHeller,,Te_tsonType:Cri:AllworthPress,20__

25.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__

26.KeesDorst.UnderstandingDesign.Amsterdam:BISPublishers,20__

27.RickPoynor.DesigningPornotopia:Travel: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__

28.FrancisD.Klingender.ArtandtheIndustrialRevolution.Chicag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中央党校学习总结篇13

一:实习的时间和人数的安排

首先在不打乱正常的营运工作的情况下,总部把我们全体三十六位学生分在了十三个店里学习和工作,实习时间从20__.__.__至20__.__.__.同时在时间上使用的是二班倒的工作制度,这样既保持了时间的合理分配,也使我们能够慢慢适应工作的环境,同时也让我们更好的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讨论。

二:实习阶段的认识和学习

在刚刚开始工作的几天里。尽快的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环境,慢慢的融入了这个集体里,在店长的关怀下,真的学习了店里的各个工作制度要求和任务,明白了每位工作员的任务和责任以及他们的工作流程,不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水平,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在此期间主要学习了首先是认识药,了解药的分类,用途和拿药。虽然药品的种类很多,但是药品的摆放时按类别来的,先是注射液,胶囊,片剂,滴丸等的分类,再再次基础上分别按抗生素,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外用,非处方药,计生,医药器材,其他分类。当然取药拿药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一门技术了。在拿药的时候,对不同的年龄,性别和不同程度的人,药的拿取是不同的,特别是小孩和孕妇的用药要特别小心,谨慎。

其次在拿药取药的时候,药用礼貌的的态度去接受患者的咨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同时向患者详细讲解药品的性质,功能,用途和用法及注意事项,同时也要尊重患者的主观意见。不同得药陈列的位置,环境不一样。但是有些药品是不同的。比如有些药品适合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保鲜,这类药品就必须放在温度和湿度调好的冰箱里。还有易挥发的药品不能和其他药品放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毛利率高的,利润高的药品须放在货架的黄金位置。最后还必须每天给药品保持清洁。使我们锻炼了耐性,认识到了做任何工作都要认真,负责,细心,处理好每一次的营业,了解在药店中每一个职业与药店之间联系的重要性。

三: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认识

通过这二个星期的学习,不仅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还丰富我们的阅历和积累经验。但是还是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学识,能力和阅历还很欠缺,所以在工作中不能掉以倾心,要更加投入,不断的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让我们了解知识,更好的把知识带到现实中,服务大众。而且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也是上班的一员,要遵循药店的各项制度规章,不能向在学校里一样。在店里做事情要有所顾虑,你能随心所欲,重要的是秉持一种学习,认真的态度。同时工作不仅需要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还要高尚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最后明白了连锁药房和医院的药房不同,医院的药房的药师只需要药师处方发药,而我们连锁药房的顾客大多是对药品认识较少的非专业人士,所以在拿药和取药的时候,要小心,慎重,对每一位顾客负责。

推荐访问:中央党校 学习 中央党校讲话心得体会 中央党校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中央党校2020年工作总结 中央党校培训心得体会2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