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英语会考知识点总结高中河南8篇

发布时间:2022-12-24 16:35:05 来源:网友投稿

英语会考知识点总结高中河南8篇英语会考知识点总结高中河南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mdash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语会考知识点总结高中河南8篇,供大家参考。

英语会考知识点总结高中河南8篇

篇一:英语会考知识点总结高中河南

地理必修一、 二、 三复习要点 必修模块 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 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太阳系——地月系 2、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 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 15 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 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 耀斑 (2)

 影响:

 影响电离层,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产生“磁暴” 现象和“极光” 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

 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

 ——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 6 时和 18 时——太阳高度是 0 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

 东早西晚, 经度每隔 15 度相差 1 小时。

 ③地转偏向力:

 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 太阳直射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 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 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 太阳直射南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 纬度越高, 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 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各为 12 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

 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 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 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 4、 5 月为春季, 6、 7、 8 为夏季, 9、 10、 11 为秋季, 12、 1、 2 为冬季。

 6、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

 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 横波)

 的特点划分为地壳、 地幔、 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组成, 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 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 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 又到新岩浆的产生, 这一运动变化过程, 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

 内力作用——能量来自 地球本身 , 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 它表现为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

 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 堆积地貌(冲积扇、 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 蘑菇)、 风积地貌(沙丘)。

 3、 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 板块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 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火山、 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 常形成裂谷、 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 常形成山脉、 海沟。

 4、 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 大气削弱、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长波)、 大气增温、 大气辐射(长波)、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 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

 用:

 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 )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 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 、 全球近地面有 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 6 个风带。

 (1 )

 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

 因为热力作用形成, 气流辐合上升, 易成云致雨, 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 刚果盆地、 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

 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 气流在 30 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 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 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 西亚的沙漠、 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 南美智利、 秘鲁西部的沙漠、 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

 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 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 )

 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

 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

 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

 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 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 习惯上叫西风, 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 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 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 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 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 新西兰等)

 (3 )

 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

 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 冷空气下沉, 形成少雨带。

 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 蒸发更少, 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

 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 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 )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的原因: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移动方向:

 就北半球而言, 大致是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5 )

 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 带 )。

 (6 )

 气压带、 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 、 常见的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气旋(低压)

 和反气旋(高压)、 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 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 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

 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 、 水循环 (1 )

 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 陆地循环(水量很少)、 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 )

 各环节的名称:

 蒸发、 降水、 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下渗、 植物蒸腾 (3 )

 意义:

 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 更新, 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塑造地表形态; 联系四大圈层。

 8 、 洋流:

 (1 )

 类型:

 按成因分风海流、 密度流、 补偿流; 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 )

 分布:

 △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 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 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 )

 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 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温、 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 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

 寒暖流交汇处, 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 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加快净化速度; 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 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 、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 水文、 地貌、 生物、 土壤等要素。

 (1)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

 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 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 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 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 流水作用微弱, 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植被稀少, 土壤发育差, 有机质含量少。

 2 、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 )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 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

 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

 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 其两侧随纬度升高, 是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2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这种分

 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

 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从沿海到内陆出现: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 )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在高山地区, 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

 赤道附近的高山, 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

 平原地区, 地形比较完整、 开阔、 平坦, 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 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

 我国的汾河、 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便于农耕, 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

 例如:

 热带地区, 低地闷热,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最著名的是巴西, 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 而是巴西高原。

 2 、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 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 工程量小), 山地、 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 工程量大)。

 3、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

 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 作物生长期延长, 产量增加; 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

 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 若降水量不变, 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 使土壤中水分减少, 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 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 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 旱灾、 台风、 暴雨、 寒潮、 沙尘暴、 暴风雪、 地震、 火山、 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 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 人口增长 1、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水平、 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 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 政策、 社会福利、 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 向“三低” 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 世界人口增长:

 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欧洲最低; 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

 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 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 人口迁移 1、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 政治(政治迫害、 战争、 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 民族歧视)、生态环境、 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 投亲靠友、 逃避歧视)。

 2、 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

 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

 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 人口环境承载力:

 一定时期, 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

 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

 的因素:

 资源状况、 生产力水平、 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 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 城市的空间结构 1、 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

 商业区:

 位于城市中心、 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 通信发达, 人流量大; 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

 建筑密集、 高楼林立、 交通便捷——面积有限, 但需求量大 (2)

 工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 交通便利, 大多有河流或铁路、 公路经过。

 (3)

 住宅区:

 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

 文化区:

 一般要求环境优美, 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

篇二:英语会考知识点总结高中河南

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 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2. 显微镜的使用:先低后高,不动粗焦(调到高倍镜后再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3.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4. 细菌、蓝藻的结构模式图(略)5. 大量元素:

 C、H、O、N、P、S、 Ka、Ca、 Mg 等。

 微量元素:

 Fe、Mn 、Zn、Cu、 B、Mo 等。基本元素:

 C、H、O、N。

 最基本元素:

 C 6. 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态存在:自由水(约 95.5%)和结合水(约 4.5%),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水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7. 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为 ATP、主要能源物质为葡萄糖、生物体最好的储能物质是脂肪8. 糖类由 C、H、O 组成,包括单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

 、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动物)

 )。9. 酶的特点:专一性、高效性。

 激素作用的特点是:特异性、高效性10. 鉴定下列有机物的试剂及现象:淀粉:碘液 —— 变蓝 还原性糖(如葡萄糖)

 :斐林试剂(加热)

 —— 砖红色沉淀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 紫色 脂肪:苏丹Ⅲ染液 —— 橘黄色;苏丹Ⅳ染液 —— 红色11. 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元素组成:

 C、H、O、N,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 S 氨基酸结构通式:必须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接在同一个 C 上形成:氨基酸分子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 CO—NH —或— NH —CO—,不能省略“—” )相连而成。二肽:由 2 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肽链。三肽:由三个氨基酸组成。多肽:

 n≥3公式:脱水缩合时脱去的水分子数 =肽键数 =氨基酸数 -肽链数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12. 核酸:由 C、H、O、N、P 组成,包括 DNA 和 RNA DNA :脱氧核糖核酸,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碱基类型:

 A-T, C-G,DNA 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 :核糖核酸,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碱基类型:

 A-U ,C-G,RNA 可被吡罗红染成红色13.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脂质、蛋白质、多糖,其中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14.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15. 原生质层的组成:细胞膜、液泡膜、两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质壁分离与复原(详见课本)16.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 1)被动运输:①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 O 2 、CO 2 、 H 2 O、酒精、甘油②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2)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需载体,需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和各种无机盐离子( 3)胞吞作用、胞吐作用:需能量,不需要载体,如吞噬细胞吞噬抗原、胰岛素的分泌等17.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内质网:蛋白质加工、运输,脂类合成。

 溶酶体:消化车间高尔基体:蛋白质的加工、分类和包装 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动物和低等植物)

 。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被健那绿染成蓝绿色。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18. 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不是代谢中心。19.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共同构成的结构体系。原核生物和病毒无生物膜系统。20.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由 DNA 和蛋白质构成。21. 病毒:无细胞结构,遗传物质为 DNA 或 RNA ,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为 DNA 22. 酶的种类:蛋白质或 RNA 。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要温和。23. ATP: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

 A-P~P~P,A 代表腺苷, P 代表磷酸基团, ~代表高能磷酸键24. 叶绿体层析在滤纸条上的名称和颜色分布自上而下( 4 条色带):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 a(蓝绿色)、叶绿素 b(黄绿色)SiO 2 :有助于研磨的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无水乙醇(或丙酮):有机溶剂,提取色素25. 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真核生物)

 、细胞质(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光反应场所: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能量变化 光反应:光能—活跃化学能 暗反应: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CO 2 +H 2 O光能和叶绿体(CH 2 O)+ O 2其中, O 2 来自水的光解,具体过程见教材P103.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温度、光照强度、 CO 2 浓度等26. 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

 。具体过程见教材 P93,三个阶段都产生能量,但第三阶段能量是大量的(在线粒体内膜上)27. 无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无氧呼吸的 2 种反应式:

 C 6 H 12 O 6 →2C 2 H 5 OH+2CO2 +能量(少)

 C 6 H 12 O 6 → 2C 3 H 6 O 3 (乳酸)

 +能量(少)28. 硝化细菌: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生物

 29. 有丝分裂:(1)分裂间期: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

 DNA加倍;染色体数不变(一条染色体含有 2 条姐妹染色单体)

 。在细胞周期中所占时间最长( 2)分裂期 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②核膜解体、核仁逐渐消失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数染色体数目的最佳时期)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末期:①染色体、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区别:植物由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向内凹陷,最后缢裂成两个子细胞30. 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过程:

 解离(细胞会死亡)→漂洗(防止解离过度)→染色(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制片31. 细胞的分化: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32. 植物细胞全能性:指植物体中单个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 细胞核 也具有全能性)33. 衰老细胞的特征:水分减少、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色素积累、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运输功能降低。34. 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 基因 决定的细胞 程序化 自行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35. 细胞坏死:细胞的非正常死亡36. 细胞癌变的特征:无限增值;形态结构显著变化;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扩散转移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1、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卵原细胞)进行染色体复制 (包括 DNA 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

 ,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发生部分片段的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初级精母(卵母)细胞形成 2 个子细胞,即次级精母(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每个次级精母(卵母)细胞形成 2 个子细胞。共产生 4 个2.精子的形成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卵细胞的形成场所:卵巢3.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区别: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大)

 、极体(小),极体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又形成 2 个小的极体, 而次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二分裂形成两个细胞:

 卵细胞(大)、极体(小),最后 3 个极体退化消失,只剩一个卵细胞。4 .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5.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6.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7.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

 没有则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家 —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 —减Ⅱ后期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答案:减Ⅱ前期 减Ⅰ前期(联会)

 减Ⅱ前期 减Ⅱ末期 有丝后期 减Ⅱ后期 减Ⅱ后期 减Ⅰ后期答案:

 有丝前期 减Ⅱ中期 减Ⅰ后期 减Ⅱ中期 减Ⅰ前期 减Ⅱ后期 减Ⅰ中期 有丝中期

 8.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高茎和矮茎、长毛和短毛。9.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10.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决定 1 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如 A 和 a)。11.纯合子(如 AA 、aa的个体);杂合子( Aa)12.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13.杂交;自交;测交14.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15. DNA 复制的方式:半保留复制。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 复制、转录、翻译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16.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A(腺嘌呤)配对 T(胸腺嘧啶), C(胞嘧啶)配对 G(鸟嘌呤)注:

 RNA 中没有 T,而是 U( 尿嘧啶 ) 17.DNA 复制需要解旋酶、 DNA 聚合酶,还需要模板、原料、能量。18. 转录: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 的过程(注:场所主要在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原料:

 4 种核糖核苷酸; 酶:解旋酶、 RNA 聚合酶;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U、T—A、G—C、C—G)产物:信使 RNA (mRNA )、核糖体 RNA (rRNA )、转运 RNA ( tRNA )37. 翻译:以 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核糖体)

 。

 模板:

 mRNA (具有密码子)

 。原料:氨基酸( 20 种)。

 搬运工具:

 tRNA (具有反密码子)19.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20. 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间接)

 ;(2)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21. 基因突变:是指 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特点:①发生频率低:② 不定向 ③多害少利 ④普遍存在 结果: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DNA 复制时期)

 应用 —— 诱变育种(高产青霉菌株的获得,黑农 5 号大豆)意义: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②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22.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23. 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如猫叫综合征)24.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如 21 三体综合征; (2)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25. 遗传病发病率的调查应在广大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遗传方式的调查应当在患者家系中进行。26. 染色体组:

 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各不相同;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27. 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二倍体、三倍体 ⋯⋯ .)。28. 多倍体育种: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原理:

 染色体变异 实例:

 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优缺点:

 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 但结实率低, 成熟迟。29. 单倍体育种方法:花药离体培养。

 原理:染色体变异30. 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如,白化病:常隐 ,红绿色盲:伴 X 隐性)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31. 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32. 基因工程的三种必要工具:

 (1)基因的剪刀 —限制酶 (2)基因的针线 —DNA 连接酶 (3)运载体:

 质粒(化学本质 DNA )、噬菌体、动植物病毒基因工程:获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 筛选含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33.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34. 物种的形成:⑴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 ⑵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35.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36.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36 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序是测定人的 24 条染色体( 22 条常染色体 +X+Y )上的碱基序列。37. 遗传方式的判断: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均为患者,则可能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若有正常,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有中生物为显性, 显性遗传看男病, 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均为患者, 则可能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若有正常,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必修三《稳态与环境》1. 体液包括: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内环境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包括:组织液、 血浆、淋巴(液)内环境的各成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略)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血浆 pH7.35~7.45(有缓冲物质起作用)

 ,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

 人体内环境温度 37 摄氏度左右。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3.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 →传入神经(有神经节)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4.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个神经元)

 :双向。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

 动作电位:外负内正5.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多个神经元)

 :单向。

 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为组织液)

 、突触后膜。信号变化: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传递速度:较慢 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6. 下丘脑: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7. 大脑皮层;高级反射中枢(所有的条件反射,感觉中枢(痛觉,渴觉,温觉,冷觉)

 )语言,学习,记忆,思维,8. 言...

篇三:英语会考知识点总结高中河南

、 知道我国的国家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及其特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

 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 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在我国, 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专政的特点:

 是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3、 我国民主的特点在我国, 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广泛性——民主权利 民主主体

 真实性——a. 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有制度、 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b. 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6、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 )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是立国之本, 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 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2)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尊重和保障人权, 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 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才能保障人民民主, 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1 、 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同时必须履行应尽的政治义务

 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我国宪法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作了明确规定: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 监督权。

  必须履行应尽的政治义务:

  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 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

 4、 明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于与集体利益、 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有序”, 就是指“依法”, 公民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公民政治诉求的表达要通过正常的渠道和途径展开。

 历史经验表明, 无序的政治参与方式会使社会付出较高的发展成本, 会对社会的稳定、 和谐造成消极的影响。

 2、 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对决策者来说:

 (1) 有助于决策反映民情, 体现民主;

 (2) 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全面性。

 对公众来说:

 (1 ) 有利于促进对决策的理解, 推动决策的实施;

 (2) 有利于增进公众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能力、 政治责任感。

 2、 阐明公民参与民主监督

 有利于消除腐败, 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 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有助于广泛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 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意识。

 1 、 阐释我国政府的地位和基本职能 我国政府的性质:

 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我国政府的职能:

 (1 )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包括:

 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 (3)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组织和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4)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 阐明我国政府履行职能的宗旨和原则

  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5、 理解依法行政的要求和意义

 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合法行政、 合理行政(政府实施行政管理时, 要遵循公平、 公正的原则。)

 程序正当、 高效便民、 诚实守信、 权责统一 政府依法行政现实意义:

 四个有利于: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保证政府及公职人员不变质, 增强政府的权威。

 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 遵守法律、 维护法律,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6、 阐明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A. 政府只有接受监督, 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 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B. 才能防止滥用权力, 防止以权谋私、 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 保证清正廉洁;

  C. 才能更好地合民意、 集民智、 聚民心, 做出正确的决策;

  D. 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造福于民, 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7、 知道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1 )

 行政系统内部:

 上级政府、 监察部门、 法制部门、 审计部门.

 (2)

 行政系统外部: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人民政协的监督, 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

  9、 说明我国政府的权威来源以及树立权威的途径 政府的权威, 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

 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 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

 从根本上讲, 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树立权威的途径:

 坚持权为民所用; 坚持情为民所系; 坚持利为民所谋 1 、 明确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2、 明确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 职权 主要职权:

 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地位(人大与其它权力机关的关系):

 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 对它负责、 并受它监督。

 3、 说明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利与义务

 人大代表和人民的关系:

 努力为人民服务, 对人民负责, 并接受人民监督。

 人大代表的职权:

 审议权

 表决权

 提案权

 质询权

 表决、 发言免责权 4、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直接原因: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B.

 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现实意义:

 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 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 、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直接原因:

 从根本上说, 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才能做到

 第一, 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 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

  的社会环境;第三, 才能最广泛、 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II )

 科学执政——真正认识客观规律、 落实科学发展观。

  民主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依法执政——党各级组织和领导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相互关系: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 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3. 8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 1 1 概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 、 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2、 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 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明确我国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II I )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简称人民政协

 (1)

 性质:

 是共产党领导的、 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

 主题与职能:

 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履行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的职能。

 我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的原因

 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多党制, 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其后果必将是人民政权的丧失、 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

 1 .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平等、 团结、 共同繁荣 2、 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 阐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是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社会基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大杂居、 小聚居” 的民族分布特点 政治基础——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优越性: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前提和基础。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 团结、 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4、 说明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信与不信的自由; 信这个教与信那个教的自由; 在同一宗教内有信这个派与信那个派的自由; 有过去信现在不信, 也有过去不信现在信的自由。

 4. 1 2、 理解主权国家及其权利与义务

 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 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地位)

 权利:

 独立权、 平等权、 自卫权、 管辖权 义务:

 不侵犯别国、 不干涉他国内政、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4、 说明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联合国的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联合国的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 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 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5、 说明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 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在世界裁减军队、 环境保护、 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6.

 怎样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 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 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展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 阐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发展是和平的基础 二者相辅相成 2、 (1 )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维护和平、 促进发展, 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

 建立国际新秩序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外交政策含义:

 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 方式和手段。

  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 )

 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

 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3)

 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5、 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 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篇四:英语会考知识点总结高中河南

中地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 必修模块 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 、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 15 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1 )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 2 )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

 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 6 时和 18 时——太阳高度是 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 15 度相差 1 小时。

 ③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 12 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 3 )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 、 4 、 5 月为春季, 6 、 7 、 8 为夏季, 9 、 10 、 11 为秋季, 12 、 1 、 2 为冬季。

 6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 1 )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 2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 、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 1 )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 2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 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 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 30 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

  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

篇五:英语会考知识点总结高中河南

第一、二章 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时间(标量 t ):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

 位移 x(矢量):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 s 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X ≤ s 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1)平均速度(矢量)总总tsv =: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矢量):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是标量)。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 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 v。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 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 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 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0.02s。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加速度(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tvaΔΔ=,其方向与 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 a 与 v 0 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 a 与 v 0 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at v v + =0

  ②位移时间关系:2021 att v x + = ①速度位移关系:

 ax v v 2202= −

 ②平均速度:202tvv vv =+=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22 202tsv vv+=

 匀速:vt/2 =vs/2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vs/2 3.自由落体运动 V 0 =0,

 a=g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

 221gt h = gh gt v t 2 = =

  ght2=

 (2)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规律:与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相同。

 竖直上抛运动:

 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是初速度为 V O 、加速度为−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上升最大高度:

 H = Vgo22

 上升的时间:

 t= Vgo

 (3)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4)

  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5)

 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t = 2Vgo

 (6)

 适用全过程的公式:

 S = V o t 一12g t 2

 V t

 = V o 一 g t

  V t 2

 一 V o 2

 = 一 2 gS

  ( S、V t 的正、负号的理解)

 在 1s 、2s、3s……ns 内的位移之比为 1 2 :2 2 :3 2 ……n 2

 在第 1s 内、第 2s 内、第 3s 内……第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 1:3:5……(2n-1) 在第 1m 内、第 2m 内、第 3m 内……第 n m 内的时间之比为 1:

 ( ) 2 1 − :( 3 2 − ) ……( n n − −1)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Δs = aT 2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一、力 F 的性质一个力的产生仅仅涉及两个物体,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叫受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则为施力物体。

 2.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受到施力物体给它的力,则施力物体也一定受到受力物体给它的力。

 3.效果性: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力是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矢量性:力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求 F 1 、F 2 的合力的公式:

 θ cos 22 12221F F F F F +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 =合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 -F 2 

 ≤ F≤ F 1

 +F 2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物体平衡条件:

 F 合 =0 或

 F x 合 =0

  F y 合 =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1.重力(1)产生条件: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

 (2)三要素①大小:G=mg。②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水平面向下。

 ③作用点:重心。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⑤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 >g 赤 ,g 低纬 >g 高纬 ) 下滑分力:G 1 =mgsinθ 垂直分力(压力):G 2 =mgcosθ

  2.弹力(1)产生条件: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2)三要素①大小:弹簧弹力大小满足胡克定律 F=kx ②方向:弹簧和轻绳的弹力沿弹簧和轻绳的方向。支持力垂直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压力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③作用点:支持力作用在被支持物上,压力作用在被压物上。

 3.摩擦力(1)产生条件:有粗糙的接触面、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和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2)三要素①方向: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②大小: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F f =μF N 。其中 μ 为动摩擦因数。F N 为滑动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滑动摩擦力:

 f = μF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 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 G;也可以等于 G;也可以小于 G。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 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超重和失重 无论物体处在失重或超重状态,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且没有变化。

 (1)超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

 (2)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当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 g 的加速度竖直下落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 0,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处于共点力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牛顿第二定律:

 ma F =

 三、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物体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性质相同。而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第五章.曲线运动 (1)性质:是一种变速运动。作曲线运动质点的加速度和所受合力不为零。(2)条件(v 0 与合F 不共线):当质点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质点做曲线运动。

 二、平抛运动规律 (2)速度 ①分速度: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水平分速度为0v v x = ;竖直方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分速度为 gt v y = 。

 ②合速度:合速度2202 2) ( gt v v vy x+ = + = ν③速度方向:0tanvgt= α

 (3)位移①分位移:水平方向的位移t v x0=,竖直方向的位移221gt y =。

 ②合位移:物体的合位移= + =2 2y x s,位移方向:02tanvgt= β ⑥飞行时间:ght2= ,与 v 0 无关 3. 《研究平抛运动》实验(1)实验器材:斜槽、白纸、图钉、木板、有孔的卡片、铅笔、小球、刻度尺和重锤线。(2)主要步骤:安装调整斜槽;调整木板;确定坐标原点;描绘运动轨迹;计算初速度。(3)注意事项①实验中必须保证通过斜槽末端点的切线水平;方木板必须处在竖直面内且与小球运动轨迹所在竖直平面平行,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木板但不接触。

 ②小球必须每次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无初速度滚下,即应在斜槽上固定一个挡板。

 ③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而是小球在槽口时球的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应在实验前作出。

 ④要在斜槽上适当的高度释放小球,使它以适当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道由木板左上角到达右下角,这样可以减少测量误差。

 ⑤要在轨迹上选取距坐标原点远些的点来计算球的初速度,这样可使结果更精确些。

 三、圆周运动①线速度是矢量( v ),线速度:Trtsv⋅= =π 2

 国际单位为 m/s。质点在圆周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②角速度( ω ):角速度:T tπϕω2= =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

 ω r v = ,国际单位为 rad/s。

 ③转速(n):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所转过的圈数,单位为 r/s(或 r/min)。

 ④周期(T):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国际单位为 s。周期与频率的关系:fT1=

 转速与频率的关系:

 f n 60 =

 ⑤向心加速度 ) (na :

 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即与速度方向垂直,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国际单位为 m/s 2 。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角速度、转速、周期、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

 (2)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①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r v ω =

  ②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Trvπ 2= ③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Tπω2=

 ④转速与周期的关系:Tf n1= = ⑤ 向 心 加 速 度 与 其 它 量 的 关 系 :

 向 心 加 速 度 :r fTrrrva2 2222244ππω = = = =向2 24 n r π = 2.动力学描述(1)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指向圆心即与速度方向垂直,这个合力叫做向心力。向心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可以是某一性质力充当,也可以是某些性质力的合力充当,还可以是某一性质力的分力充当。(2)向心力的表达式:由向心力:2 2222244f mrTmr mrrvm F ππω ⋅ = ⋅ = = =向在速度一定的条件下,物体受到的向心力与半径成反比;在角速度一定的条件下,物体受到的向心力与半径成正比。.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

 gr v =

 在天文上的应用:(M:天体质量;R:天体半径;g: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 =F 向

 "422222mg ma rTm r mrvmrMmG = = = = =πω

 天(1)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向心力就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总是指向圆心。

 (2)卫星绕地球、行星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vAF

  2体的平均密度:3 23323 23344R GTrRGTrVM πππρ = = =

 第六章.万有引力 一、天体的运动规律。1.开普勒第一定律说明了不同行星的运动轨迹都是椭圆,太阳在不同行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表明:由于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所以行星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越近速率就越大,离太阳越远速率就越小。所以行星在近日点的速率最大,在远日点的速率最小;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告诉我们: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比值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仅与中心天体——太阳的质量有关。开普勒第三定律:

 kTa=23

 万有引力定律:22 1rm mG F = ,G=6.67×10 -11

 中心天体质量:23 24GTrMπ=

 卫星的运行速度:rGMv =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RGMg = 二、天体运动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1.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由2M mG m ar=得2rGMa =

 2.线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由22M m vG mr r=得G Mvr= 3.角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由22M mG m rrω =得3G Mrω = 4.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由rTmrMmG222=π得GMrT32 π = 若星体在中心天体表面附近做圆周运动,上述公式中的轨道半径 r 为中心天体的半径 R。

 一、求解星体绕中心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2.星体在中心天体表面附近时,万有引力看成与重力相等。

 二、几种问题类型 1.重力加速度的计算由2( )M mG m gR h=+得2( )G MgR h=+ 式中 R 为中心天体的半径,h 为物体距中心天体表面的高度。

 2.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1)由rTmrGMm22)2(π=得23 24GTrMπ= (2)由mgRMmG =2得2g RMG= 3.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1)由2RMmG=Rvm21得1G MvR=(2)由mg =Rvm21 得1v gR = 第一宇宙速度:7.9km/s 第二宇宙速度:11.2km/s第三宇宙速度:16.7km/s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1)功的公式:α cos Fl W =(α 是力和位移的夹角),即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及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功是标量,国际单位均是 J。摩擦力做功:W f = fs,s 为路程 (2)力做功的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力做功既可以说成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也可以说成是物体的位移与物体在位移方向上力的乘积。

 (3)功的正负:根据 α cos Fl W = 可以推出:当 0° ≤ α < 90° 时,力做正功,为动力功;当 90°< α ≤ 180° 时,力做负功,为阻力功;当 α=90°时,力不做功。

 (4)求总功的两种基本法:其一是先求合力再求功;其二是先求各力的功再求各力功的代数和。

 3.功率:

 α cos FvtWP = = 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

篇六:英语会考知识点总结高中河南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耕作方式的变革: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其中, 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

 ①以家庭为生产、 生活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冶金业—— 青铜器:

 商周时代, 进入繁荣时期。

 铁器:

 西周晚期, 中国已有铁器; 战国时期, 铁农具逐步推广; 东汉时期, 杜诗发明水排, 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

 春秋晚期, 中国已能制造钢剑。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灌钢法, 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16 世纪以前, 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制瓷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朝工匠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东汉:

 青瓷, 南北朝:

 白瓷,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 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青花瓷器。

 明清时期, 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 明代:

 彩瓷。

 清代:

 珐琅彩 纺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至少在五六千年前)。

 丝绸之路开通后, 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明清时期, 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苏州和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古代商业的发展:

 西汉“开关梁” 后,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唐代长安城内有坊、 市之分。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 专管对外贸易。那时还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我国最早银行雏形)

 和类似后世的汇票的飞钱。

 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到宋代, 店铺已可随处开设。

 南宋时, 海源之一。

 海外外贸贸易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重要来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 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 在全国各地, 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叫做商帮, 其中人数最多、 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南方)

 和晋商(北方)。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政策, 明太祖、 雍正帝也都强调该政策。

 重农抑商的含义:

 重视农业, 抑制工商业发展。

 重农抑商的影响:

 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强化了自然经济。

 “海禁” 与闭关锁国的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海禁” 与闭关锁国的影响: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 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以发展生产力,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自然经济的解体;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资金和市场,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分布:

 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

 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 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 (1)

 帝国主义忙于一战, 暂时放松对中国的控制(主要原因); (2)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 (3)

 “发展实业”、 “实业救国”的鼓舞; (4)

 爱用国货、 抵制日货运动。

 其中, 以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最快, 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 周学熙和荣宗敬、 荣德生兄弟。一战结束后,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曲折发展:

 从 1927~1936 年(南京政府建立到抗战爆发前的十年), 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 沦陷区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 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 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 民族资本的萎缩。

 民族工业的萎缩:

 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发动内战, 1946 年与美国签订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排挤了国货; 官僚资本还大肆进行经济垄断, 残酷挤压民族企业; 此外, 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作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 奋力拼搏, 但历史证明,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 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三大改造:

 到 1956 年底, 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中共八大内容:

 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 确定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这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左倾错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内容:

 ①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左” 倾错误方针,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意义:

 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在农村开展, 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率先开始的地区:安徽、 四川等省。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方面, 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方面:

 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分配方面: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增加了活力, 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创办经济特区:

 1980 年, 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同年, 珠海、 汕头、 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1988 年 3 月, 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 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 年, 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其中, 属于江苏的有连云港、 南通。

 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

 从 1985 年起, 将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 年, 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这成为中国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这样, 一个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中共十四大上(1992):

 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共十五大上(1997):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发展市场经济,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 的序幕。

 辛亥革命以后, 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 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 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 新一代知识分子, 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

 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 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

 鸦片战争后, 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但又被列强垄断。

 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 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

 19 世纪 80 年代初, 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 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

 20 世纪初, 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

 1909 年, 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 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 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 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到甲午战争前夕, 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20 世纪初, 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 20 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

 1873 年, 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 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

 此后, 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 等, 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 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

 1905 年, 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 首映成功, 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1931 年,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拍摄成功, 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 《渔光曲》 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 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

 1958 年, 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

 开始试验播出, 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五、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开辟新航路:

 1487 年, 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1492 年, 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 终于到达美洲。

 1497 年, 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 1519——1522 年, 麦哲伦率领船队, 完成了环球航行。

 开辟新航路的意义: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 世界开始连成一体,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荷兰:

 17 世纪, 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抢占了广大的殖民地, 如:

 好望角、 台湾、 新尼德兰等。

 英国:

 1588 年, 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 17 世纪颁布《航海条例》, 引发三次英荷战争, 荷兰失去海上霸权和北美殖民地; 18 世纪通过“七年战争” 最终打败法国, 夺得法属北美殖民地, 取得在印度的优势, 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号称“日不落帝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 英国的棉纺织业, 被称为“蒸汽时代”。

 重要发明:

 哈格里夫斯――珍妮机,

  瓦特――改良蒸气机,

 富尔顿――汽船,

  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 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 抢占原料, 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 到 19 世纪中后期, 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70 年以后, 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重要成就:

 1、 电的广泛使用, 电报、 电话、 电灯、 电车、 电影等的发明;

 2、 内燃机的使用, 带动新的交通工具汽车、 飞机的发明;

 3、 化工技术的发展, 石油成为另一重要能源; 4、 科技推动钢铁等工业的进步;

 5、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 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六、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时间:

 1929~1933 年 特点:

 时间特别长、 范围特别广、 破坏性特别强。

 罗斯福新政背景:

 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

 新政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 恢复农业生产; 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 ④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新政特点: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

 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美国:

 黄金时期:

 二战后 20 年

  滞胀时期:

 20 世纪 70 年代 经济复苏:

 20 世纪 80 年代

  经济繁荣:

 20 世纪 90 年代克林顿当政时期 ②联邦德国:

 20 世纪 50 年代, 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 20 世纪 60 年代初, 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二战后,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最重要的变化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这一政策, 是对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的变革。

 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实物配给制;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时间:

 1921 年。

 内容: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 ④实行按劳分配制。

 作用:

 促进经济恢复, 巩固工农联盟政权; 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表现:

 政治上, 高度集权, 干部终身制,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上,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赫鲁晓夫改革:

 经济上, 以农业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 对工业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 政治上, 平反冤假错案, 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未突破斯...

篇七:英语会考知识点总结高中河南

高中数学会考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1、

 集合

  (1)、 定义: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叫集合;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集合的元素。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 互异性和无序性; 表示一个集合要用{ }。

 (2)、 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描述法()、 图示法();

 (3)、 集合的分类:

 有限集、 无限集和空集(记作φ , φ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 元 素 a 和集合 A 之间的关系:

 a∈A, 或 a∉ A;

 (5)、 常用数集:

 自 然数集:

 N ; 正整数集:

 N; 整数集:

 Z ; 整数: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

 R。

 2、 子集

 (1)、 定义:

 A 中的任何元素都属于 B, 则 A 叫 B 的子集 ; 记作:

 A⊆B,

 注意:

 A⊆B 时, A 有两种情况:

 A=φ 与 A≠φ

 (2)、 性质:

 ①、AAA⊆⊆φ ,; ②、 若CBBA⊆⊆,, 则CA ⊆; ③、 若ABBA⊆⊆,则 A=B ;

 3、 真子集

 (1)、 定义:

 A 是 B 的子集 , 且 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 A; 记作:BA ⊂;

 (2)、 性质:

 ①、AA⊆≠φφ,; ②、 若CBBA⊆⊆,, 则CA ⊆;

 4、 补集 ①、 定义:

 记作:},|{AxUxxACU∉∈=且;

 ②、 性质:AACCUACAACAUU(UU===),,φ;

  5、 交集与并集 (1)、 交集:}|{BxAxxBA∈∈=且 性质:

 ①、φφ ==AAAA,

  ②、 若BBA=, 则AB ⊆ (2)、 并集:}|{BxAxxBA∈∈=或 性质:

 ①、AAAAA==φ,

  ②、 若BBA=, 则BA ⊆

 6、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次函数、 二次方程、 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判别式:

 △=b2-4ac 0>∆ 0=∆ 0<∆ x1 x2 x y O x y x y

 2 二次函数 ) 0()(2>++=acbxaxxf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 0( 02>=++acbxax的根 有两相异实数根 )(,2121xxxx< 有两相等实数根 abxx221−== 没有实数根

 一元二次不等式 ) 0( 02>>++acbxax的解集 },|{21xxxxx>< “>” 取两边 }2|{abxx−≠ R 一元二次不等式 ) 0( 02><++acbxax的解集 }|{21xxxx<< “<” 取中间 φ

 φ

 不等式解集的边界值是相应方程的解 含参数的不等式 ax2+b x+c>0 恒成立问题⇔含参不等式 ax2+b x+c>0 的解集是 R;

 其解答分 a=0(验证 bx+c>0 是否恒成立)、 a≠0(a<0 且△<0)

 两种情况。

 7、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 “>” 取两边,“<” 取中间)

 (1)、 当0>a时,ax > ||的解集是},|{axaxx>−<,ax < ||的解集是}|{axax<<− (2)、 当0>c时,cbaxcbaxcbax>+−<+⇔>+,||,

 cbaxccbax<+<−⇔<+|| (3)、 含两个绝对值的不等式:

 零点分段讨论法:

 例:2| 1+2|| 3|>+−xx 8、 简易逻辑:

  (1)

 命题: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 逻辑联结词:

 或、 且、 非;

 简单命题:

 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 复合命题:

 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

 三种形式:

 p 或 q、 p 且 q、 非 p;

 判断复合命题真假:

 [1]、 思路:

 ①、 确定复合命题的结构,

 ②、 判断构成复合命题的简单命题的真假,

 ③、 利用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2]、 真值表:

 p 或 q, 同假为假, 否则为真;

  p 且 q, 同真为真; 非 p, 真假相反。

 (2)、 四种命题:

 原命题:

 若 p 则 q;

 逆命题:

 若 q 则 p;

  原命题 若 p 则 q 逆命题 若 q 则 p 否命题 若¬p 则¬q 逆否命题 若¬q 则¬p 否 逆 为 互 互 否 互逆 互逆 互 否 互 为 逆 否

 3 否命题:

 若¬p 则¬q;

  逆否命题:

 若¬q 则¬p;

 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

 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3)、 反证法步骤:

 假设结论不成立→推出矛盾→否定假设。

 (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若qp ⇒, 则 p 叫 q 的充分条件;

 若qp ⇐, 则 p 叫 q 的必要条件;

 若qp ⇔, 则 p 叫 q 的充要条件;

  第二章 函数 1、 映射:

 按照某种对应法则 f , 集合 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 在 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

 记作 f:

 A→B, 若BbAa∈∈,, 且元素 a 和元素 b 对应, 那么 b 叫 a 的象, a 叫 b 的原象。

 2、 函数:

 (1)、 定义:

 设 A, B 是非空数集, 若按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 f, 对于集合 A 中的任意一个数 x, 集合 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 f(x)

 和它对应, 就称 f:

 A→B 为集合 A 到集合 B 的一个函数, 记作 y=f(x),

 (2)、 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 值域, 对应法则; 自 变量 x 的取值范围叫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值 f(x)

 的范围叫函数的值域, 定义域和值域都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

 (3)、 函数的表示法常用:

 解析法, 列表法, 图象法(画图象的三个步骤:

 列表、 描点、 连线);

 (4)、 区间:

 满足不等式bxa≤≤的实数 x 的集合叫闭区间, 表示为:

 [a , b] 满足不等式bxa<<的实数 x 的集合叫开区间, 表示为:

 (a , b)

 满足不等式bxa<≤或bxa≤<的实数 x 的集合叫半开半闭区间, 分别表示为:

 [a , b)

 或(a , b];

 (5)、 求定义域的一般方法:

 ①、 整式:

 全体实数, 例一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域为 R;

 ②、 分式:

 分母0≠, 0 次幂:

 底数0≠, 例:|3 |21xy−= ③、 偶次根式:

 被开方式0≥, 例:225xy−= ④、 对数:

 真数0>, 例:)11 (alogxy−= (6)、 求值域的一般方法:

 ①、 图象观察法:| |2 . 0xy = ②、 单调函数:

 代入求值法:

 ] 3 ,31[),13 (log2∈−=xxy

 4 ③、 二次函数:

 配方法:) 5 , 1 [,42∈−=xxxy,

 222++−=xxy ④、“一次” 分式:

 反函数法:12 +x=xy ⑤、“对称” 分式:

 分离常数法:xxysin2sin2+−= ⑥、 换元法:xxy21 −+= (7)、求 f(x)

 的一般方法:

 ①、 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 f(x), 且满足172) 1−(2) 1(3+=−+xxfxf, 求 f(x)

 ②、 配凑法:,1)1(22xxxxf+=−求 f(x)

 ③、 换元法:xxxf2) 1(+=+, 求 f(x)

 ④、 解方程(方程组):

 定义在(-1, 0)

 ∪ (0, 1)

 的函数 f(x)

 满足xxfxf1)()(2=−, 求 f(x)

 3、 函数的单调性:

 (1)、 定义:

 区间 D 上任意两个值21, xx, 若21xx <时有)()(21xfxf<, 称)(xf为 D 上增函数;

 若21xx <时有)()(21xfxf>, 称)(xf为 D 上减函数。(一致为增, 不同为减)

 (2)、 区 间 D 叫函数)(xf的单调区间, 单调区间 ⊆定义域;

 (3)、 判断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①、 设, ②、 作差, ③、 变形, ④、 下结论 (4)、 复合函数)]([xhfy =的单调性:

 内外一致为增, 内外不同为减;

 4、 反函数:

 函数)(xfy =的反函数为)(1xfy−=; 函数)(xfy =和)(1xfy−=互为反函数;

 反函数的求法:

 ①、 由)(xfy =, 解 出)(1yfx−=, ②、yx,互换, 写成)(1xfy−=, ③、 写 出)(1xfy−=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

 反函数的性质:

 函数)(xfy =的定义域、 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1xfy−=的值域、 定义域;

 函数)(xfy =的图象和它的反函数)(1xfy−=的图象关于直线xy =对称;

 点(a, b)

 关于直线xy =的对称点为(b, a);

 5、 指数及其运算性质:

 (1)、 如果一个数的 n 次方根等于 a(*, 1Nnn∈>), 那么这个数叫 a 的 n 次方根;

 na 叫根式, 当 n 为奇数时,aann=; 当 n 为偶数时,<−≥a==) 0() 0(||aaaaann

 5 (2)、 分数指数幂:

 正分数指数幂:nmnmaa=; 负分数指数幂:nmnmaa1=− 0 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 1, 0 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0 的负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 运算性质:

 当Qsrba∈>>,, 0, 0时:rrrrssrsrsrbaabaaaaa===⋅+)( ,)( ,,rraa1=;

 6、 对数及其运算性质:

 (1)、 定义:

 如果) 1, 0(≠>=aaNab, 数 b 叫以 a 为底 N的对数, 记作bNa=log, 其中 a 叫底数,N叫真数, 以 10 为底叫常用对数:

 记为 lgN, 以 e=2.7182828…为底叫自然对数:

 记为 lnN (2)、 性质:

 ①: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②、 1 的对数等于 0:01log=a, ③、 底的对数等于 1:1log=aa,④、 积的对数:NMMNaaaloglog)(log+=,

  商的对数:NMNMaaalogloglog−=,

 幂的对数:MnManaloglog=,

 方根的对数:MnManalog1log=,

 7、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 函数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定义 xay =

 (10≠>aa且)

 xyalog=(10≠>aa且)

 图象 (非奇非偶)

 a>1 0<a<1

 a>1 0<a<1

 性

 质 定义域 (-∞, +∞)

 (-∞, +∞)

 (0, +∞)

 (0, +∞)

 值域 (0, +∞)

 (0, +∞)

 (-∞, +∞)

 (-∞, +∞)

 单调性 在(-∞, +∞)

 上是增函数 在(-∞, +∞)

 上是减函数 在(0, +∞)

 上是增函数 在(0, +∞)

 上是减函数 函 数 值变化 <<==>>0, 10, 10, 1xxxax <>==><0, 10, 10, 1xxxax <<<==>>10 , 01, 01, 0logxxxxa <<>==><10 , 01, 01, 0logxxxxa 图 定

 点 ∴= , 10a过定点(0, 1)

 ∴= , 01loga过定点(1, 0)

 O 1 y=logax x y O 1 y x y=logax 1 y=ax x y O 1 y x y=ax O

 6

 象 图象 特征 ∴> , 0xa图象在 x 轴上方 ∴> , 0x图象在 y 轴右边 图象 关系 xay =的图象与xyalog=的图象关于直线xy =对称

 第三章 数列 (一)、 数列:

 (1)、 定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数列; 每个数都叫数列的项;

 数列是特殊的函数:

 定义域:

 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1, 2, 3, …, n} ),

 值域:

 数列本身, 对应法则:

 数列的通项公式;

 (2)、 通项公式:

 数列{n a }的第 n 项n a 与 n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例:

 数列 1, 2, …, n 的通项公式n a = n 1, -1, 1, -1, …, 的通项公式n a =1) 1−(−n ;

 0, 1, 0, 1, 0, …, 的通项公式n a2) 1−(1n+= (3)、 递推公式:

 已知数列{n a }的第一项, 且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 −n a(或前几项)

 间的关系用一个公式表示, 这个公式叫递推公式; 例:

 数列{ n a

 }:11=a,111−+=nnaa, 求数列{ n a

 }的各项。

 (4)、 数列的前 n 项和:nnaaaaS++++=321;

 数列前 n 项和与通项的关系:≥−=n==−) 2() 1(111SSnSaannn (二)、 等差数列 :

 (1)、 定 义 :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 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 公差通常用字母 d 表示。

 (2)、 通项公式:dnaan) 1−(1+= (其中首项是1a , 公差是 d ; 整理后是关于 n 的一次函数),

 (3)、 前 n 项和:

 1.2)(1annanS+=

 2. dnnnaSn2) 1(1−+=(整理后是关于 n 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4)、 等差中项:

 如果a , A , b 成等差数列, 那么 A 叫做a 与 b 的等差中项。

 即:2baA+=或baA+=2 [说明]:

 在一个等差数列中, 从第 2 项起, 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

 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事实上等差数列中某一项是与其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

  (5)、 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

 ①、 定义法:

 对于数列{ }n a, 若daann=−+1(常数), 则数列{ }n a是等差数列。

  ②、 等差中项:

 对于数列{ }n a, 若212+++=nnnaaa, 则数列{ }n a是等差数列。

  (6)、 等差数列的性质:

 7 ①、 等差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

 如果n a 是等差数列的第 n 项,ma 是等差数列的第 m 项, 且nm ≤, 公差为 d , 则有dmnaamn)( −+= ②、 等差数列{ }n a, 若qpmn+=+, 则qpmnaaaa+=+。

 也就是:=+=+=+−−23121nnnaaaaaa, 如图所示:,1a,2aaa3,2a,,a1n−1aa+naannn+−−12, ③、 若数列{ }n a是等差数列,n S 是其前 n 项的和,*Nk ∈, 那么k S ,kkSS−2,kkSS23−成等差数列。如下图所示:a3++a2+a++a+a++a3+a2+a1 kS2S3  kSS SkkkSkkkkk32k121−+−+ ④、 设数列{ }n a是等差数列,奇S是奇数项的和,偶S是偶数项项的和,n S 是前 n 项的和,

 则有:

 前 n 项的和偶奇SSSn+=,

 当 n 为偶数时,d2nS=−奇偶S, 其中 d 为公差;

 当 n 为奇数时, 则中偶奇aS=−S,中奇a21nS+=,中偶a21nS−=(其中中a 是等差数列的中间一项)。

 ⑤、 等差数列{ }n a的前12 −n项的和为12 −nS, 等差数列{ }nb的前12 −n项的和为"12 −nS, 则"1212−−=nnnnSSba。

 (三)、 等比数列:

 (1)、 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 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 公比通常用字母 q 表示(0≠q)。

 (2)、 通项公式:11−=nnqaa(其中:

 首项是1a , 公比是 q )

 (3)、前 n 项和] ≠−−=−−=q=) 1(,1)1 (11) 1n( ,11qqaqqaaqnaSnn(推导方法:

 乘公比, 错位相减)

 说明:

 ①) 1(1)1 (1≠−−=qqqaSnn

  ○ 2) 1(11≠−−=qqqaaSnn

 ○ 3 当1=q时为常数列,1naSn=, 非 0 的常数列既是等差数列, 也是等比数列 (4)、 等比中项:

 如果在 a 与 b 之间插入一个数 G , 使 a , G , b 成等比数列, 那么 G 叫做a 与 b 的等比中项。

 也就是, 如果是的等比中项, 那么GbaG=, 即abG =2(或abG±=, 等比中项有两个)

 (5)、 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

 ①、 定义法:

 对于数列{ }n a, 若) 0(1≠=+qqaann, 则数列{ }n a是等比数列。

  ②、 等比中项:

 对于数列{ }n a, 若2n12++=nnaaa, 则数列{ }n a是等比数列。

 8 (6)、 等比数列的性质:

 ①、 等比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

 如果n a 是等比数列的第 n 项,ma 是等比数列的第 m 项, 且nm ≤,

 公比为 q , 则有mnmnqaa−= ②、 对于等比数列{ }n a, 若vumn+=+, 则vumnaaaa⋅=⋅ 也就是:=⋅=⋅=⋅−−23121nnnaaaaaa。

 如图所示:,1a,2aaa3,2a,,a1−1aa⋅2nnaannn⋅−−1, ③、 若数列 { }na是等比数列,nS 是其前 n 项的和,*Nk ∈, 那么kS ,kkSS−2,kkSS23−成等比数列。

 如下图所示:a3++a2+a++a+a++a3+a2+a1 kS2S3  kSS SkkkSkkkkk32k121−+−+ (7)、 求数列的前 n 项和的常用方法:

 分析通项, 寻求解法 2) 1(321+=++++nnn ,2) 1−2 (531nn=++++,) 12)(1(613212222++=++++nnnn ①公式法:

 “差比之和” 的数列:=×−++×−+×−−−−)532 ()532 ()532 (21n ②、 并项法:

 =−++−+−−nn 1) 1(4321 ③、 裂项相消法:=−++++nn) 1(161211 =+++++++++11431321211nn ④、 到序相加法:

 ⑤、 错位相减法:

 “差比之积” 的数列:=++++−12321nnxxx

 第四章 三角函数 1、 角 :

 (1)、 正角、 负角、 零角:

 逆时针方向旋转正角, 顺时针方向旋转负角, 不做任何旋转零角;

 (2)、与 α 终边相同的角, 连同角 α 在内, 都可以表示为集合{Zkk∈⋅+=,360|αββ} (3)、 象限的角:

 在直角坐标系内, 顶点与原点重合, 始边与 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 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 就是第几象限的角; 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 ...

篇八:英语会考知识点总结高中河南

会考历史复习要点 (必修 1)

 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 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 执掌奏章, 下达诏令, 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 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 巩固国家统一, 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决策, 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 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并下设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

 汉初, 在地方上, 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

 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

 制度, 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 起先都是监察机构, 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

 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 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

 雍正帝时, 军机处的创设, 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自此,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

 战争中, 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

 1842 年 8 月 , 中英《南京条约》 签订, 内容规定: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 2100 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影响: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 洗劫焚烧了圆明园。

 1860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 150 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甲午中日 战争(1894):

 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 壮烈殉国。

 1895 年, 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规定:

 ①割辽东半岛、 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白银 2 亿两;③开放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国联军侵华:

 1900 年 6 月 , 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发动侵华战争。

 1901 年 9 月 , 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内容规定:

 ①赔款白银 4.5 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允许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影响:

 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日战争开始标志:

 1937 年的“卢沟桥事 变 ”。

 侵华日军罪行:

 1937 年 12 月 , 日本攻陷南京后, 屠杀南京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 30 万人。

 日 军还在中国成立了从事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抗日战争:

 面对日 军侵华,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 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奋起抗战。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 军三个月 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战前期, 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太原会战)、 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

 的胜利。

 1940年, 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1851 年初, 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

 9 月 , 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权。

 1853 年占领南京, 改名为天京, 定为国都。

 1853 年冬,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作为建国纲领。

 进

 步性:

 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局限性:

 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 只是空想, 根本无法实现。1859 年冬, 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1864 年, 天京的陷落,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 年, 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并将其阐发为“民族、 民权、 民生” 的三民主义。

 1911年 10 月 10 日,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 年元旦,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同年春, 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局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1919 年 5 月 4 日, 五四运动爆发。

 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地点北京, 运动主力为学生; 从 6 月 5 日起转入第二阶段, 地点上海, 主力转为工人。

 五四运动的影响: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

 1921 年 7 月 23 日, 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2 年 7 月 , 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 年 1 月 , 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 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事实上确立了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北伐战争:

 1926 年 7 月 开始, 直接打击的目 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 吴佩孚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南昌起义:

 1927 年 8 月 1 日, 周恩来、 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同年10 月 ,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长征:

 1934 年 10 月 , 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 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 年 10 月 ,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

 1935 年 1 月 长征途中, 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 内容:

 会议全力纠正了军事上、 组织上的“左” 倾错误, 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

 结束了“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7 年 6 月 , 刘伯承、 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 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 淮海、 平津三大战役,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七届二中全会:

 1949 年春, 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 毛泽东指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和独立统一的中国即将诞生; ②国际:

 它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壮大了世界和平、 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954 年, 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49 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 年的“共同纲领” 明确规定,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 年宪法也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法制建设:

 1982 年, 全国人大修订宪法, 这部宪法对建国以来三十多年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1999 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进宪法。

 祖国统一大业:

 1979 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20 世纪 80 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中国政府于 1997 年 7 月 1 日 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 年 12 月 20日, 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九二共识:

 1992 年, 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的重要共识, 史称九二共识。

 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 年 12 月 ,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日内瓦会议:

 1954 年 4 月 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 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万隆会议:

 1955 年 4 月 , 亚非 29 个国家政府首脑, 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会议期间,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

 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 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打开外交新局面:

 1971 年 10 月 , 联合国第 26 届大会上,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 年 2 月 , 尼克松总统访华, 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8 年底, 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中美两国于 1979 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 年秋, 田中角荣首相访华, 第二年, 中日建交。

 中美、 中日建交的影响:

 符合三个国家的利益; 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1991 年开始, 中国外交部长每年都作为特邀贵宾出席东盟会议; 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 于 2001 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1985 年, 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

 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 于济合作, 起到重要作用。

 2001 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 6 世纪初, 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 6 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 5 世纪, 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在雅典城邦,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为鼓励公民参政, 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公元前 5 世纪中期, 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发表, 称为《十二铜表法》。

 它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公元前 3 世纪中期之前, 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 公民法逐渐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罗马法的作用: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 体系完善, 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 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

 1689 年,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它以明确的条文, 限制国王的权力, 保证议会的权利。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于 18 世纪前期开始形成。

 根据这一制度, 英国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数职, 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美国总统共和制:

 美国 1787 年宪法:

 根据美国宪法, 联邦政府分为行政、 立法、 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国家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 行政权归于总统, 他既是国家元首, 又是政府首脑, 还是军队的总司令; 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 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

 美国 1787 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法国的总统共和制: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 行政权力归于总统, 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两院议会。

 德意志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德意志帝国宪法》 规定, 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帝国宰相主持政府工作, 由皇帝任命, 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但是任何法案必须经皇帝批准。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八、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848 年, 《共产党宣言》 发表。《共产党宣言》 内容: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即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它的问世,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

推荐访问:河南 知识点 会考 英语 高中

相关文章:

Top